圖書

張宏傑新書《頑疾》談腐敗:僅靠高薪養廉沒有功效

時間:2016-06-21 08:54   來源:鳳凰網讀書

  腐敗,不只是當代社會的古有現象,而是有上千年的"頑疾",為何歷經千年這個頑疾還無真正的良方呢?近日,人民文學社舉行張宏傑《頑疾》線上新書發佈會,詳解了中國歷史的腐敗與反腐敗,以及當代反腐如何借鑒歷史。

  張宏傑:中國歷史上腐敗是制度腐敗,僅靠高薪養廉沒有功效

  張宏傑,歷史學者,曾出版《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2013年起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為大眾所熟知。這本《頑疾》,選擇廣大普通讀者比較關注的反腐話題,對中國歷史上反腐得失進行了邏輯清晰、視角獨特、可讀性強的通俗解讀。本書對清王朝的腐敗與反腐敗做重點分析,解讀中國歷史上的俸祿制度,探討官員俸祿與腐敗之間的關聯,介紹封建王朝各種制度下官員的生存狀況等等。

  談到中國歷史上的腐敗,張宏傑説,"中國歷史上的腐敗是制度性腐敗,是多種原因形成的。而制度性腐敗在歷史上是因為歷代知府知縣幾乎是不受監督,手裏的權利是很大的。同時知縣的薪俸又很低,比如明朝知縣的工資才60兩白銀,若是只靠工資,他們的生活還達不到平均市民生活的水準。所以他必須要通過其他手段,讓自己生活水準提高。"

  但他也介紹,在談到解決制度性腐敗的時候,提高薪俸是一個方面,讓官員有一個體面的生活,比如新加坡總理200多萬美元的年薪。但同時他們都非常透明,總理需要自行購買住房和車。所以反覆,監督機制的完善、社會透明度的增加,是綜合因素,不是單方面的,僅靠高薪養廉沒有功效。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能促進官員自律?張宏傑:"號召與信仰"要一致

  中國歷史上出現清官最多的是明清兩代,這也是張宏傑在書中著重談到。而出現清官的原因是否與當時的文化傳統有關呢?

  張宏傑介紹道,資料顯示,明清兩代的清官是最多,同時清官幾乎都是理學家,理學給了他們生活上、精神上極度的鼓勵,他們是真誠的信仰理學。比如清代的曾國藩就是理學大師,理學的意思就是,宇宙的萬事萬物體現出來的都是天理,人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就是用天理來約束自己。

  張宏傑也談到,明清兩代的自律源自於"號召與信仰一致",今天官員反腐這也是值得借鑒的,官員要建立自己真正的信仰,使得與國家倡導的保持一致。反之,其會在貪腐之路上越走越遠。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