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專訪作家張煒:每位好作家都有自己的語言調性

時間:2016-06-20 10: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18日電(上官雲)“《獨藥師》是一部純文學作品,再好讀,也並沒有轉向通俗文學。它也是我這些年的作品中最‘實’的一部,裏面的人物、事件幾乎都能找到原型。”近日,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分享創作理念。他認為,好書就應該是迷人的、具有很強可讀性的,“每位好作家的語言也都會有自己的調性”。

  張煒,當代著名作家,創作有《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等多部作品。2011年,憑藉10卷本小説《你在高原》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獨藥師》是他的第20部長篇小説。

  張煒在《獨藥師》首發式上。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20餘年“備寫”新書:人物和故事均能找到原型

  寫《獨藥師》,張煒花費了大量心血:整部書資料收集及準備階段即耗去了20餘年時間。歷時兩年寫完這部作品後,張煒又將其擱置了三年,期間不斷徵求朋友、評論家乃至普通讀者的意見,並作出修改,直到今年5月份才正式出版。

  在《獨藥師》中,張煒以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為背景,講述了當時膠東半島西醫院初步興起,膠東半島地區首富和養生世家的季府面臨空前挑戰的故事:季府主人、“獨藥師”第六代傳人季昨非陷入愛情、戰爭等各種糾纏之中,苦悶又徬徨。

  “我的上一部作品是《你在高原》,體量很大,450萬字。但有時我寧願寫一部《你在高原》,也不願寫一部30萬字的《獨藥師》,因為實在太難寫。”張煒説,除了要處理紛繁複雜的資料,要把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中的養生學講得盡可能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與以往不同,《獨藥師》可算是張煒歷年作品中最“實”的一部:幾乎每個人物、大事件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就連主人公的名字,張煒都儘量保留一個字或者一個音與原型相同,“小説就要有虛構,但它的基本框架是真實的”。

  “《獨藥師》寫了養生與愛情,還有革命。”不過對於那些複雜的問題,張煒在書中並不負責“解決”,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索的空間,盡可能清晰、全面地把各種可能性表達出來,“如果哪本書説能告訴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有可能是流於簡單的”。

  《獨藥師》書影。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並非“轉型之作”:《獨藥師》仍然是純文學作品

  在正式出版前,《獨藥師》先期發表在《人民文學》上。有讀者稱,這本書帶有一定神秘色彩,而且敘事順暢好讀,與張煒之前的作品不太一樣。張煒卻覺得它一如既往,是一種純文學寫作。

  “《獨藥師》仍然是一部純文學作品,算不上追求通俗的轉型。”張煒解釋,所有自己的作品都會追求可讀性,“因為好的作品都應該是迷人的,能夠讓讀者深深地沉浸其中”。

  按照張煒的説法,之所以現在好多人不願意看小説,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作者的胡編亂造有關,也與網路時代的讀者失去了文學閱讀的能力有關,“文學閱讀不同於一般的閱讀,它需要讀者有享受語言的基本能力,並且能走入作家獨特的語言調性”。

  “我覺得,作家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將神秘的東西寫得易於理解,這樣的作品才能引人入勝。”張煒稱。

  張煒生活照。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創作談:將不需要的地方剔除,剩下來的就是作品

  對張煒,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有一個比較精準的評價:他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作品裏面始終存在有詩性品質。具體到其語言特質,那或許就是張煒所談的“調性”,“這是一個音樂術語,用來談作家獨特的語言質地。任何一個好的作家都有自己語言的調性”。

  張煒的寫作態度是嚴謹的。就好像農民播種一樣,每每在生活中見到可寫的題材,張煒會把它埋在心裏,默默培育,讓它自己在心裏膨脹和萌發。或許過了十幾年之後,這顆種子才能長成為一棵大樹。

  他的任何一部長篇小説,如果在內心埋藏的年頭不足15年,都就不會寫出來,“這和酒的釀造差不多,依賴時間。我的心裏面還有好幾顆種子,它們在那兒生長。我也不知道哪一顆能夠長成參天大樹。”

  “一個著名的雕塑家説,一個好的石雕作品,就是把一塊石頭上不需要的地方剔掉,剩下來就是它了。我所擁有的生活也是一塊石頭,我要將不需要的地方剔除,剩下來的就是我的作品。”(完)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