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作協研討“70後”作家路內小説《慈悲》

時間:2016-05-23 09:53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作為70後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路內一直以來都以他特有的調性和書寫方式自有生長。在他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慈悲》一書中,更是彰顯了他在寫作事業上不斷躬耕和探索的視野格局。

  中國作協今天召開路內長篇小説《慈悲》研討會。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汪瀾等人出席。

  從早期以追隨三部曲(《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天使墜落在哪》)蜚聲文壇,到如今《慈悲》的出版;從2009年首次被提名華語文學傳媒獎新人獎,到2016年榮獲第十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説家”;從傷懷到悲憫,從鋒利走向寬闊,路內的寫作已不限于個人省思,而開始轉向對平凡人生的禮讚,對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寫。他如此專注,又如此謙卑。他的文字,斂去了一切怨氣,有著仁慈的暖意,這種和解與饒恕,是對寫作超越性的艱難跋涉。

  不做時代的局外人,而是置身其中,這個觀察身份的自我認知在路內的創作中可以得到較為清晰的印證。他的多部長篇小説都與時代和社會有著隱秘的聯繫,尤其是時間緯度上的契合,堪稱路內創作年表的指針。《少年巴比倫》表面上寫的是工廠裏的青春歲月,筆觸詼諧,故事憂傷,但小説的時空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社會轉型期間的國營工廠;《雲中人》從一起失蹤案寫起,像是“70後”尋找精神歸宿的一種儀式,作為時間背景的“2001年是個衰敗與繁榮交相存在的年份”,其時工廠倒閉,下崗如潮,瀰漫著兇猛、無聊而又騷動的情緒;《花街往事》寫一群富有傳奇性的家族群像,有正史的嚴謹和真實,也有野史的妙趣和詼諧,敘述時間則跨越“文革”、動蕩的80年代和喧囂的90年代三個階段。

  《慈悲》儘管書寫的主題仍舊是路內所熟悉的“工廠”,但他卻投射了一個幽僻之處可有人行的冷峭時代下人如何生存的問題。小説從國營工廠時代説起,縱向講述了個人五十年的生活,從一個切面剖析展現了大時代對普通人的影響。路內在書中精準的展現了,在時代背景與環境的更替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換,相互猜疑、告密到相忘于歲月,也有亦步亦趨的和諧到個人意識覺醒後的報仇雪恨。這些小人物不見血的恩仇雖隱忍于生活之下,卻成為暗流涌動中人生最深刻的記憶。

  與充斥著青春氣息的追隨三部曲等作品相比,《慈悲》顯示出精準節制的文本特色,以及另一番開闊與厚重的小説景象。從內在情緒的自掘到化繁就簡的寫作方式,路內對於小説的思考,對於人性幽微的細察,正是成為一個未來小説大家所具備的優秀品質。

  中國70後作家群體向來被認為是“被遮蔽的一代”,但伴隨著70後作家的厚積薄發,路內用小説《慈悲》為這一標簽和身份正名。他們從未有回避於時代之外,他們只是在用個人的獨特視角觀照整個歷史。人強有力的東西在這個時代的下面,從前熔岩是在地上流,而現在作家則需要用力去敲擊地殼才能發現岩漿。作為對無趣時代的抗衡,他們只是寫得慢一點、少一點、紮實一點,70後作家正慢慢浮出水面,即將迎來另一片豐饒之姿。(章元元)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