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再説劉慈欣:當人類接近生存穹頂,科幻小説成為現實

時間:2016-05-16 09:31   來源:中國藝術報

  近日,由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和《現代中文學刊》雜誌社合辦的“劉慈欣科幻小説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舉行。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並參加了會議。《三體》的文學和文化意涵、科幻小説的“文學”可能、當代科幻的20世紀傳統、科幻小説的政治哲學等議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表示,因為在今天華人“離散”正在逐漸變得更為真實的時候,借助劉宇昆的翻譯,《三體》成功躋身英語科幻文學世界,這其實是當代中國文化症候的一個表現;當人類正在接近生存的“穹頂”、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通俗文學”其實正是我們應該嚴肅對待並借此理解我們時代的好文類;當“未來已至”,當科幻小説的想像正在變成我們的現實;同時,當“後冷戰”時代的我們由於“歷史的終結”而無力想像未來時,未來學、社會學、人文學者必須承擔起他們理解當下、想想未來的本分。中國作者如何能夠創造出某種非西方中心的知識,並進而重新理解中國的現實、想像中國的未來?劉慈欣的創作引入了重要的參照。在這個意義上,劉慈欣是某種“原創性”作家,他攜帶著當代中國的文化病症,但又變現出不一般的力度、元氣和信念。

  在科幻作家王瑤看來,劉慈欣創作的“科幻之美”其實來自於一種對科學、對未知、對宇宙的驚奇感。這種驚奇感不同於主流文學所營造的細膩美感,從而構成科幻文學的核心價值,而劉慈欣本人在多年科幻創作中致力去探索和表達的,也正是這種驚奇感。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刻畫這樣“兩個世界”之間的關係,一個是現實世界,灰色的,充滿著塵世的喧囂,為我們所熟悉;另一個是空靈的科幻世界,在最遙遠的遠方和最微小的尺度中,是我們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驚奇感不僅來自於兩個世界之間的巨大反差,更來自主人公視角跳轉時所體驗到的崇高感與超越感。在劉慈欣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對這種超凡體驗的描寫。

  科幻題材研究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岩認為,《三體》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在科幻文學歷史、科幻創意歷史上出現過的作品的概念整合。這種整合有助於重溫科幻歷史中最輝煌的年代,也有助於在新的時代更新人們對已經産生的概念的重新把握,包括它跟許多經典作品之間巧妙的聯繫和變形。這種把握從方法學、創意學、後現代美學等方面建構了一種新的想像空間。當部分大於整體最終展現出自己的獨特的樣貌之後,一種全新的想像成果便呈現了出來。這一點才是系列小説真正的創意所在。

  從文學、美學的角度看,《三體》呈現出原創性和獨特的審美旨趣,然而,《三體》另一個廣受關注的原因還在於其將與當下火熱的電影産業結合,被改編成電影,而科幻電影在中國電影産業化浪潮中,一直是類型短板,中國電影能否借助《三體》攝製出同樣值得稱道的作品,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認為,與國外特別是好萊塢科幻題材影片相比,我國的科幻題材影片的缺失還很突出,還缺乏真正內嵌于中國社會的科幻意識,本土科幻題材影片,至少目前並未為當下中國提供新的文化認同,本土科幻題材影片也並未真正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國式科幻題材影片的進場,尤其是電影版《三體》勢必將掀起一波不會短暫的中國式科幻題材影片浪潮。那麼能否表達現代中國的經驗與情感,能否為我們這個時代錯綜複雜的、難以名狀的集體無意識化境、賦形?如何在當代世界電影的發展與當代文化的結構中把握中國科幻題材影片,它在未來會有怎樣的走向和命運?這些都構成了在我國科幻題材影片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歷史課題。

  專家們還認為,中國主流觀眾對科幻電影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好萊塢科幻大片,即電影本身的特技、炫目的場景。即便在好萊塢那裏,《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也更類似于早年好萊塢的史詩大片,這顯然與劉慈欣的文本內質是不同的。如果電影改編不能保留劉慈欣在科幻世界中關於道德的思考,那麼這次可預期的科幻電影攝製大潮很可能就是一次借殼出海。

  日本學者上原香則從一個小點切入:即《三體》中的角色分析入手,分析作品中的少女和美少女形象,認為劉慈欣的小説是“角色小説”,即不採用寫實的方式,而採用像描寫動漫世界似的“動漫式寫實主義”的小説。這給《三體》改編包括科幻影視作品攝製提供了新的參照,或許可以與受眾廣泛的二次元文化結合,打開一種新的視角。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