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老故事》:寫給孩子的中國記憶
親近母語研究院 編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民間故事《花木蘭》插圖
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徐冬梅曾説,童年聽到和讀到的故事,將決定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聆聽和閱讀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出的神話傳説、民間故事,會讓他們獲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創造力和蘊含其中的生命智慧。近日,擔負著這一使命的《中國老故事》出版發行。全書共分12冊,每冊15~20個故事,將世代口耳相傳的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結合當代中國兒童母語閱讀的新進展與新需求進行採集改寫,打造適合中國兒童的民間故事讀本。
“老故事”有助於兒童的精神成長
這些年,大批優秀的國外繪本和兒童文學作品被引進國內,中國的孩子和國外的孩子一樣,都能看到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當王子與公主、巫婆與精靈從小就深入孩子們的心靈時,又有多少孩子知道我們曾經擁有過這麼多經典的中國老故事呢?盤古開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田螺姑娘、牛郎織女、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在月光如水的夜晚,這些故事曾陪伴一代代人走過溫暖的童年。
著名兒童文化學者朱自強認為,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包含神話、傳説、故事、童話等民間文學作品的“老故事”是重要的資源。“老故事”這樣的民間文學不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更加貼近兒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於兒童的精神成長。
在思想內容方面,“老故事”這樣的民間故事觸及並解決著兒童成長的深層心理問題。比如,在《九色鹿》這個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為報答,可是面對誘惑,落水人卻忘恩負義,最後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這樣的故事,體現了民間文學處理善惡的方式,使兒童內心中的善惡衝突得以確認,並從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打造最適合兒童的民間故事讀本
中國的民間故事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出原汁原味又最適合兒童的老故事,讓編者費盡了心思。本書的編輯李梅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談到,為了挑選最適合的版本,他們跑遍了各個圖書館,對比了各種版本,與來自教學一線的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一起, 在近萬篇民間故事中精選出最適合6~12歲兒童的近200篇民間故事文本。從題材上劃分為《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各族故事》、《民俗故事》、《人物風物傳説》五個品類。從兒童閱讀需求出發,注重民間韻味,對情節、語言進行適當改寫。而且編者在編創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內容的“現代”性轉化。例如,在《中國老故事》裏的《李寄斬蛇》就作了“現代”轉化這一處理,把其中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去掉了。
此外,這套書是圖文並茂,中國著名兒童插畫家徐開雲先生領銜,集合國內優秀兒童插畫家高晴、麻三斤、趙曉宇等,共同打磨的精美的繪本型故事書。
對話編輯李梅——
做適合兒童閱讀
的童書是當務之急
廣州日報:如何想到要出這樣一套書?
李梅:第一,我們的編者長期研究兒童教育,發現民間故事與兒童成長有著密切聯繫。首先,民間故事很多是基於原始心理而創作的,這種原始心理與兒童的心理特點相似;其次,民間故事的語言風格是口語化的、通俗易懂的。對於書面語言不發達的兒童來説,口語更容易被接受。
第二,基於市場需求。當前社會,家長都很重視兒童閱讀。在提倡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家長們也逐漸開始尋找合適的民間文學讀本作為孩子的閱讀對象。
廣州日報:本書收集故事的標準是什麼?
李梅:如何為孩子選擇最適合最有趣最能有中國記憶的故事,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典性。我們在蒐集了近萬篇民間故事的基礎上,挑選最經典、耳熟能詳,最能喚起中國人共同的情感記憶,蘊含中國文化基因與文化密碼的民間故事,比對各種版本,挑選出最優秀的版本進行改寫,並且儘量按時代順序排列。
2.兒童性。這套書各冊主筆均是親近母語課題組核心成員,資深兒童閱讀推廣人。長期的一線語文教學與兒童閱讀推廣工作使他們對兒童的心理生理髮展特點非常熟悉。因此,他們改編的民間故事,無論情節還是語言,甚至每一篇的字數,都充分適合兒童的認知能力與心理特點。
3.口語性。民間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口語性,而且民間故事要適於講述。因此我們在改編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保持了民間故事本身的口語化的特點。
廣州日報:您認為,什麼樣的童書才能稱得上是好的童書?目前,國內童書發展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李梅:當然是適合兒童教育、讀者喜歡的童書才算好童書。未來十年,我覺得是童書飛速發展的時期。當今國內童書市場品質參差不齊,做適合兒童閱讀的童書是當務之急。首先,內容為王,了解孩子,懂得他們的需求,做他們喜歡的精品內容;其次,可以考慮多種形式的童書,讓孩子在閱讀中體驗更多感受;第三,培育有風格的本土作者,這是我們國內童書得以發展的源動力。
(文、圖/廣州日報 記者 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