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北京遇上西雅圖》裏出現的“愛書人聖經”是本什麼書

時間:2016-05-06 11:12   來源:澎湃新聞

  《查令十字街84號》電影海報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上映,片中男女主角因為一本小書《查令十字街84號》,通過書信往來,發展出一段奇妙的情緣。看過或者沒看過電影的你肯定對《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産生了興趣,這本被譽為“愛書人聖經”的小書到底講了什麼?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裏,吳秀波扮演的男主角在讀英文原版的《查令十字街84號》

  初讀《查令十字街84號》時,我還是個迷戀書店的少年,和所有在書店流連忘返的人一樣,我內心憧憬著一段奇緣,美麗的邂逅,一本書,或是一個人。在那種心境下讀到這本書,註定終生難忘。

  《查令十字街84號》是紐約女作家海蓮和倫敦舊書店老闆弗蘭克持續20年書信的集結,內容無非是問候、索書、回應、道謝,以及對見面的設想和期待,出版後卻令全球讀者愛不釋手。

  事實上,查令十字街位於倫敦市中心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旁,是倫敦有名的舊書市場,被譽為愛書人的天堂。如今84號的舊書店早已無處可尋,但卻成為無數愛書人朝聖的精神歸所。

  對於種種“……的聖經”的説法,我向來不屑一顧,但把《查令十字街84號》稱為愛書人的聖經,我卻欣然應允,因為這本不足百頁的小書中蘊含了關於書籍最動人的力量與溫情,絲絲入扣,百轉千回。

  漢芙海蓮,一個愛書成癡、窮困潦倒的紐約編劇,自嘲住的是“白蟻叢生、搖搖欲墜、白天不供應暖氣的老公寓”,她説起話來俏皮幽默,擅長自黑。她的愛人死於二戰,此後終生未婚,可她並不陰鬱,處處洋溢真性情,不遠千里寫信索書。

  弗蘭克德爾,一個成熟穩重、才識淵博的書店老闆,兼具英倫紳士的風趣與古板。早已為人夫父的他與漢芙海蓮通信三年,仍禮儀週全,固執地稱海蓮作“漢芙小姐”。他體貼週到,謙和有度,傾盡全力為海蓮搜尋舊書。

  他們的關係時而洋溢著調皮與活力:因為春天來了,海蓮會要求“請寄給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詩集,你自己挑選吧,要一本小開本的,可以放入褲兜中帶到中央公園去”;時而又充滿了讀書人的講究與雅趣:看到裝幀精美的書,海蓮會感嘆:“擁有這樣的書,竟讓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惡感。它那光可鑒人的皮裝封面,古雅的燙金書名,秀麗的印刷鉛字……不該委身在一間寒酸破公寓裏,讓我坐在蹩腳舊沙發上翻閱。”

  與其説海蓮和弗蘭克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倒不如説那是一份建立在信任和欣賞之上的親情。海蓮雖然經濟拮據,可也會從美國給弗蘭克寄去“重達六磅的火腿”,在戰後物資匱乏的英國,那些紛至遝來的美國食品成為了書信之外,弗蘭克和店員們實實在在的溫暖記憶。

  1951年,他們策劃了很久的相見還是泡湯了。儘管弗蘭克熱情洋溢著歡迎,“橡原巷37號永遠會有一張床等待著你,你愛呆多久就呆多久”,但海蓮因為一次嚴重的牙病再次搭上了積蓄,在信中她不得不強顏歡笑:“我不得不陪著我的牙,而我的牙醫帶著嬌妻度蜜月去了,他的全部費用都是我出的……”

  但很遺憾,這並不是一個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也沒有Happy Ending。事實上,兩人從始至終未曾謀面,只是維持了20年的書信來往,直到1969年的某一天,海蓮收到一封絕望的信件:弗蘭克因病去世了。雖然最終海蓮還是踏入了熟悉而陌生的查令十字街84號,但她和弗蘭克的“一生之願”再無機會實現。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愛與惋惜皆在於真實。

  這本感動了無數人的小書1987年也被搬上了銀幕,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和安妮班克勞夫特主演的電影近乎完美。

  但在臺灣發行時卻譯作《迷陣血影》,片中對白的翻譯更是慘不忍睹,誠品書店舊書區的員工陳建銘受此刺激,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譯者之前,興之所起,譯出全書,他説:“我翻譯這本書,多少也想為她贖點兒罪罷。”

  讀這本書,你會被海蓮的俏皮逗樂,會為弗蘭克的矜持著急,會為最終的錯過惋惜不已,但更多時候會為二人書信之中透出的默契會心一笑。書信的魅力何在?正如譯者陳建銘先生所講:“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而不被察覺。我喜歡因不能立即傳達而必須沉靜耐心,句句尋思,字字落筆的過程。亦珍惜讀著對方的前一封信,想著幾日後對方讀信時的境況和情緒。”

  時至今日,再次在書店看到這本小書,我還是會忍不住拿起來翻翻,那裏面蘊藏著對人間真情最溫暖的期待、愛書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愫,提醒我不要忘記普通人之間實現精神依戀的可能性。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