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陳忠實:文學火種為後輩引路 君子之風為人立世

時間:2016-05-03 09:21   來源:新華網

  4月30日,讀者在陳忠實追思堂獻上花籃表達哀思。當日,社會各界幹部群眾前往西安陜西省作家協會追悼著名作家陳忠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忠實于4月29日在西安逝世。陳忠實創作的小説《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新華社西安5月2日專電(記者楊一苗)這幾天,陜西省作家協會院內安靜肅穆。陳忠實先生的老友故知,和許多從未與先生謀面的普通讀者,都紛紛來到在這裡設立的陳忠實追思堂。他們安安靜靜地排著隊,獻花鞠躬,告別這位中國當代文壇的著名作家。

  陳忠實,將文學視為自己的使命,又用文學火種為後輩引路;他敦厚質樸,以君子之風為人立世。

  土地和人民是他的根脈

  陳忠實常以一個“農民”自稱。1942年,陳忠實出生於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一個普通農家。從讀書、參加工作到開始文學創作,他都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

  陳忠實先後在農村學校、地方文化部門和鄉鎮工作過20年。他説:“那段時間是我對中國鄉村的體驗、理解及生活最重要的時期,對農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為我後來創作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像我這種出身農村的作家,我的創作得益於經歷了農村社會生活的演變。”

  陳忠實于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成為陜西省作協的專職作家。這時,他仍然沒有留在城市,而是繼續回到農村。在長篇小説《白鹿原》的創作中,從前期構思收集文獻資料,到後期寫作修改,陳忠實幾乎全部是在鄉下完成。他説:“我需要回到鄉下,離城市遠一點,這樣才能繼續‘回嚼’和提煉我的農村生活,並形成自己的作品。”

  1997年,陳忠實創作的長篇小説《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先後被翻譯為韓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種文字,並被改編為電影、話劇、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這部小説的發行量至今已超過500萬冊。

  小説《白鹿原》影響巨大,評論家肖雲儒認為,這部作品擷取中國社會各方面基因最為富集的村社和家族細胞,從精神地層的深處提煉出了骨子裏的中華文化人格。

  作為作家,陳忠實始終心繫土地,心繫人民。他説:“要深刻地理解、體驗生活,需關注生活的運動和發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讓作家真正到基層去體驗生活。”

  文學是他的使命

  陳忠實是在中學時代走上了文學道路,他上初中時創作了第一篇小説,高中期間他在學校創立了春芽文學社。50多年過去了,這個文學社仍不斷開枝散葉。

  陳忠實始終對自己的寫作有所要求,為了給《白鹿原》的創作積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邊多個縣區,住在小旅館裏,整晚抄寫借來的縣誌。正式開始寫作後,陳忠實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敗屋頂漏雨,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他持續寫作了四年,最終完成了《白鹿原》的創作。

  只要對文學創作有益,陳忠實總是不遺餘力。2013年,陳忠實自己出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設立了“白鹿當代文學編輯獎”,用以鼓勵在當代文學編輯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個人。作家自掏腰包為編輯設獎,這在中國文壇尚屬首次。

  評論家李星是陳忠實的老朋友,他説:“人格的重量影響作品的重量,有多偉大的人格,就有多偉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他的厚重、博大,他的寬度、廣度都滲透到了他的作品中。他説文學依然神聖,他在用生命踐行著這句話。”

  以君子之風為人立世

  陳忠實為文執著癡迷,為人則寬厚磊落。2006年,北京人藝創排的話劇版《白鹿原》回到西安演出。陳忠實對這部話劇也是情有獨鍾,他自掏腰包買了不少票請朋友觀看。2015年底,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陳忠實傳》,當時有不少熟人和朋友來向他要書,他又買了不少來送人。這些年來,但凡有人向陳忠實索書求字,他從不吝惜。

  陳忠實也一直鼓勵和關心著剛剛走上文學道路的新人。17年前,19歲的沈鵬還是一名高三學生,愛好寫作的他發表了不少作品並出版了一本詩文集。沈鵬回憶道:“當時想加入省作協,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給時任陜西省作協主席的陳老寄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不料半個月後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説我的文字很有靈性,已將作品轉到通聯部。”在這封信中,陳忠實鼓勵沈鵬要好好讀書,並告訴他文學依然神聖,要堅持創作。很快,沈鵬按程式加入了陜西省作家協會,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會員。

  《陳忠實傳》的作者邢小利回憶,陳忠實是位寬厚的長者,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以寬容的胸懷對待。同時卻也極有原則,最不能接受的便是為了找他辦事而送禮。他説:“托陳老師辦事,他絕對不收禮,一分都不收,你要是給他錢他還生氣。”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著名作家陳彥陪伴陳忠實走過了最後的日子。陳彥説:“先生素來低調、質樸,即使在病重期間,他和家人也總是不願麻煩別人。每次問到有什麼要求,他們的回答總是兩個字:沒有。”

  李星説,陳忠實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人質樸忠厚,絕無虛榮之心和名利之心,他只有一顆專注人性、專注寫作的心。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