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三角的頭,兩隻黑色的大眼睛,再加上灰色的皮膚……也許這是我們一般人對“外星人”這個名詞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印象,因為在諸多科幻電影或者神秘軼聞中,絕大數“外星人”都這樣。9月13日,在北京天文官,北京UFO研究會代表、北京天文館代表等舉行題為《星外生物進化及高智慧生命形態》的研討會,暨北京理工大學科幻MOOK《蟲》出版分享會,其中著名科幻家、銀河獎得主吳岩、夏笳也受邀參會。
科學家已”推導“出星外生物的樣子? 科幻作家:與外星人交流學新思想
如果外星文明果然存在,並且文明程度遠高於地球,那在外星文明眼裏,人為何物,是不是就像一條小小的蟲子?在人類眼中,更高級的文明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人類的宗教信仰,又是如何産生的?是否在我們眼中,更高級文明扮演的就是“上帝”的角色?
史蒂芬 霍金在紀錄片《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裏,介紹了他想像中的外星生命的長相
北京UFO研究會前秘書長,科幻界泰山人物周小強在演講題為《外星生物的可能形態——國際科學家的數理模型推導出的奇怪外星生命》中提到,目前科學家們通過外星的一些環境,推導出在那樣壞境下可能存在的生物。此前霍金也在其紀錄片《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裏,介紹了他想像中的外星生命的長相,比如一種生活在在零下150度長毛獸,霍金相信,即使在平均溫度到達液氮(比零下150度還低溫)水準的星球上也有可能存活生命體。霍金想像中的耐寒生物不僅擁有許多只腳,它們的全身還長滿厚毛以抵禦強風和嚴寒。
這些生物都超乎我們的想像,像看科幻片一樣。在現場,科幻作家夏笳就提到:“人們對外星生物的想像很多來自人類對自己的投射。”同時她談到與外星生命相關的作品幾乎都是人類的自我不滿足,“其實我們對外星人並不是毀滅與被毀滅,我們最好能從與他們的接觸中能學到優良的思想資源。”她就向在場的推薦了奧拉伕 斯塔普爾頓的《造星主》,在探索了數千光年外另一星球上的類地文明之後,敘述者發現自己的心智開始融入到那一星球居民的意識當中。他們的集體意識不斷進行融合擴展,最終與無限高等、廣大無垠的宇宙智慧“造星者”進行了瞬間的接觸。
既然外星存在生物,那麼我們人類的宗教信仰,又是如何産生的?是否在我們眼中,更高級文明扮演的就是“上帝”的角色?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説過:“所有的宗教本質上都是無神論。人們總是説科學最後會走向宗教,其實正相反,所有的宗教都會走向無神論。舉個例子,比如説整個宇宙有造物主,有創造者,在科幻中描寫他怎麼創造宇宙,無非他在實驗室裏,啟動宇宙大爆炸,不也就是個工程師,或者是科學家嘛?不過是尺度大一些而已。再舉個例子,我們培養一個細菌,假如細菌當中有科學家,也許他們認為我們是上帝,我們是神,但我們顯然不是神,只是在細菌的眼裏是神。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的上層真有個宇宙的創造者的話,那從創造者的角度看就是沒有神的,以此類推。我對宗教就是這麼看的,所以對我構不成信仰,即便上帝真的存在,我也不會抱著虔誠和敬畏去信仰,因為很可能他是個糟糕的工程師。宗教中設想的創世現在還沒有辦法證偽,有很多跡象表明,宇宙中的很多參數是被精確調製過的,否則生命沒有辦法出現。假如真有個宇宙創造者的話,他也在科學的範疇之內,不會跑到科學的範疇之外。他創造宇宙的規律是基於他的那個層次,就像我們創造細菌一樣……”
一個劉慈欣=100個孔子學院
最近劉慈欣《三體》獲得國際上的科幻大獎銀河獎,現場就有專家提到“一個劉慈欣=100個孔子學院,科幻作家對外的輸出科幻作品,也是在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就像是美國的好萊塢品牌。”
除了討論外星智慧可能存在的種種形態,本次活動還重點討論了中國科幻發展的現實處境和未來遠景分析,並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進行了贈書活動。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重點打造的科幻系列《蟲》MOOK,近期已有三部作品問世,分別是《蟲子的世界》《2.5次世界大戰》《微紀元》。《蟲》MOOK書係由科幻名家劉慈欣、王晉康領銜,歷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何夕、韓松、劉維佳、吳岩、索何夫、陳虹羽、夏笳等人共同打造,代表了中國科幻的最高水準。獲悉吳岩《列印一個地球》獲2015年第26屆銀河獎最佳短篇獎,此篇在《蟲子的世界》中收錄。
《蟲》MOOK系列的設計獨具匠心,極具特點,每部都有特定的主打方向。圖書甫一上市便登陸各大暢銷榜。理工社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列上市不到一個月,便加印四次,總印量已逾三萬套。
這次堪稱中國科幻峰會的活動受到了眾多科幻迷的關注,在劉慈欣斬獲2015年雨果獎後,科幻一詞在國內似乎已炙手可熱。如同《蟲》系列的序言中所寫:這個世界永遠需要有人去仰望星空。我們期待中國科幻會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