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劉慈欣談《三體》:和《星際穿越》二者有相通

時間:2015-08-28 10:1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三體》是中國版《星際穿越》?劉慈欣:二者有相通

  ■科幻小説《三體》系列。

  ■作家劉慈欣。

  日前,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説《三體》獲得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也是亞洲人第一次在國際上摘得雨果獎。本次獲長篇小説類雨果獎的是英文版《三體》系列的第一部。劉慈欣的科幻小説《三體》系列(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説組成。故事視角宏大,從中國視角討論科幻的一個基本問題,即人類和宇宙的命運。

  “從中學時代起 雨果獎就伴隨我成長”

  質樸有禮、謙和不卑、低調睿智,劉慈欣與他筆下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相比,顯得平和而務實。日前,在家鄉山西省陽泉市,劉慈欣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那一瞬間,欣喜和感慨的情緒相交織……”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他這樣説。

  “從中學時代起,雨果獎就伴隨我的成長。歷屆雨果獎每一部獲獎作品都是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記憶。”劉慈欣説,“雨果獎在世界科幻文壇具有重要地位,也寄託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情感記憶。因此,得知獲獎的消息,我非常興奮。”

  劉慈欣謙虛地説,獲獎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於有一部非常有實力的作品宣佈中途退賽,《三體》才得以入圍。

  看似偶然的背後,是勤奮力量的匯聚。科幻迷們對《三體》情節認可和喜愛,但劉慈欣並沒有從個人創作的角度自譽,而是向記者介紹了《三體》的出版和推廣團隊為其成功打開海外市場所做出的努力。

  “從最早將《三體》連載刊登的《科幻世界》雜誌,到仔細篩選美國合作夥伴的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再到出版了《三體》英文版,並將其帶入英語世界的美國托爾出版社,每一個團隊都很敬業和專業,為《三體》的國際化推廣不遺餘力。沒有他們就沒有《三體》的今天。”劉慈欣説。

  此外,劉慈欣對《三體》英文版的譯者劉宇昆稱讚不已。“他精通中英文,對中西方文化有很高的造詣。同時,他是當下美國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之一,尤其對科幻作品的翻譯拿捏得恰如其分。因此,這個獎是我們兩人共同得的。”

  “靈感怎麼來的不知道 如知道就不是靈感了”

  在《三體》中,宏大的、富有張力的想像隨處可見,這些創意為讀者建構了一個讓人震撼的新世界。劉慈欣説,從一個簡單的“想法”演變成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意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我寫一部長篇小説,可能寫作只需要三四個月,而積累創意的過程,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同樣,《三體》的創作也是一個煎熬的積累過程。”劉慈欣説,急功近利是出不來好的科幻作品的,要耐得住寂寞,這也是科幻寫作的樂趣所在。

  談及創意的靈感來源,劉慈欣笑著説,靈感怎麼來的,我不知道。如果知道,那就不是靈感了。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每個人的童年、少年時代,都會産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宇宙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嚮往。”劉慈欣認為,這種人性最本源的情懷,不應該隨著年齡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而被磨掉。

  “這個底線守住了,靈感自然會敲門來問候。”劉慈欣以自己為例,已過知命之年的他仍然不改初心,對未來充滿好奇、對未知世界充滿想像。

  “從不推薦家人、朋友看自己的科幻作品”

  從更宏觀的層面,劉慈欣認為,《三體》之所以能夠得到國際科幻界的肯定,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國力的強盛、民族的復興。

  “科幻文學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晴雨錶。只有一個朝氣蓬勃、處於穩步發展時期的國家,才能為優秀的科幻文學培育肥沃的創作土壤。”劉慈欣説。

  “從清朝末年科幻文學在中國萌芽,到後來西方科幻文學輸入中國,再到今天中國的科幻文學反向輸出到世界、乃至斬獲國際榮譽,這個曲折歷程中,有太多前輩做出犧牲。”劉慈欣説。

  《三體》的成功,讓讀者對劉慈欣的下一部作品充滿期待。對此,劉慈欣表示並無壓力。他説,《三體》獲得雨果獎為中國科幻作品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他期待有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品能有機會被世界了解和認可。

  “即使再也創作不出超越《三體》的作品,我也不會感到恐慌。因為自由、平靜的生活,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境界。”

  低調的劉慈欣坦言,他與身邊最親密的家人、朋友,沒有科幻文學方面的交流,也從不推薦看他的作品。

  “我寫科幻,歸根到底是因為我熱愛科幻,而不是為了寫給別人看或者獲獎。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才有了今天雨果獎的桂冠。”

  劉慈欣曾將《三體》與《星際穿越》相比較

  談及中國科幻的發展,《三體》作者劉慈欣近日在上海書展表示,“情懷”不可或缺。

  “我總是被問到,為什麼中國的科幻電影比美國的落後很多?”劉慈欣坦言,個中差距就在於“科幻的情懷”。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劉慈欣解釋道,情懷在於“對科幻的認識”。“美國的科幻總是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這就是科幻的情懷。”而這一點,可能是科幻的核心內涵。

  劉慈欣曾將《三體》與《星際穿越》相比較,二者相通的就是“對宇宙的情懷”,包含了敬畏感、好奇心和人類向外探索拓展的願望。

  《星際穿越》中的黑洞、空間維度、時間效應等“高端”劇情曾被定性為只有“理工男”才看得懂,但影片所表達出的人類自我救贖的恢弘情感,讓許多“文科女”在觀影后也感受到了“科幻世界”的魅力。

  期待科幻大片《三體》開啟中國“科幻元年”

  劉慈欣也關注其作品的現實性和人文性。在南京讀書的大三學生聶聰聰是劉慈欣的“超級粉絲”,在她看來,“大劉”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柔軟的內在”。

  “我讀的第一篇科幻作品就是劉慈欣的《詩云》。”聶聰聰告訴記者,當時還在讀初中的她被故事中的現代科學邏輯所深深吸引,更為那些“中國風”的古典詩意所打動。

  這種“情懷”在劉慈欣的作品中幾乎從不缺席。《鄉村教師》中,貧瘠土地上的鄉村教師帶著沉重的責任感,拼盡全力將現代科學知識篆刻到孩子的腦海裏;《球狀閃電》中,一個“新概念武器”決定了祖國的生死存亡,科幻想像與愛國主義融為一體……

  《三體》就更是如此,獲“雨果獎”之前已經是飽受讚譽的國內“史上最佳”科幻小説。紮實的科學理論架構上,劉慈欣同時將極具東方特色的人文元素融入了創作中,如秦始皇、墨子等古代人物、中國軍隊等等,讓讀者讀來大呼過癮。

  如今,獲得國際認可的《三體》帶火了科幻題材,也提振了國人對於本土科幻作品的信心。但業內人士紛紛指出,國內科幻創作還很不成熟,高品質的作品少,劉慈欣的成績幾乎是“絕無僅有”。

  “要説中國科幻電影的前景,我看基本上希望都在《三體》身上了。”科學史專家江曉原在上海書展上笑言。由文本到電影,眾多粉絲對國産科幻的又一步前進都在翹首以待。江曉原也表示:“非常期待一部本土科幻大片來開啟中國的‘科幻元年’。”

  據新華社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