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飛翔的心——美籍華人蕭鏡如傳奇》首發式在湖南懷化舉行。前美國南康州立大學商學院院長蕭鏡如出席首發式並揭幕,作者陳熹現場介紹蕭鏡如教授事跡及創作情況。
日前,青年作家陳熹在京接受採訪,就《飛翔的新——美籍華人蕭鏡如傳奇》暢談了他的創作體會。
從蕭教授身上看到了弄玉的愛國精神和鄉土情節
記者:作為80後青年作家,你怎麼感興趣創作《飛翔的心》這樣一部美籍華人人物傳記?
陳熹:我創作《飛翔的心》有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我在蕭老前輩身上看到了濃郁的愛國精神和鄉土情結。雖然我和蕭前輩有半個世紀之隔,半個地球之隔,但彼此之間一聊到湖南,特別是聊起家鄉,相互間就會倍感親切。蕭老前輩的這種深沉的愛國情結、念家情懷,一直感染並激勵著我潛心創作《飛翔的心》。
我從蕭老前輩身上更是深刻體會到,人這輩子起碼有兩點不能忘:一個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一個是自己的父母親人。老家和父母,就是人一輩子的本,如果人忘本,和豺狼虎豹有何區別?
他有著對夢鄉的執著追求
記者:你説你創作《飛翔的心》有兩個重要因素,那麼第二個重要因素是什麼?
陳熹:我創作《飛翔的心》第二條重要因素,是因為我在蕭鏡如老前輩身上看到了他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其實,我的第一部小説《青春痣》原名應該叫做《追夢人》,講述的是少年陳思,年少追夢,看不穿千般迷霧,獨尋世間真我;天地遊走,道不盡酸甜苦辣,只問我心何求?與蕭鏡如老前輩多次見面聊天以後,我才猛地發覺“年少追夢,看不穿千般迷霧”更像是對肖老前輩半個世紀前追夢的形象概括。
在那段匆匆的烽火歲月裏,懵懂的蕭鏡如先生執念于讀書的夢想,緊隨前線部隊的大哥走出了湘西老家的雪峰山,岳陽美好而短暫的駐留後他告別了故鄉湖南轉往山東求學,爾後憑藉不凡的智慧和過人的勇氣孑然一身從硝煙瀰漫的山東逃亡南京,又借蔣介石之子的身份一路向南,跨越海峽輾轉寶島臺灣,最後留學美國,學有所成。
蕭教授的優良品質激勵我潛心創作
記者:你剛才談到創作《飛翔的心》的兩個重要因素,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完成了這部書的創作?
陳熹:蕭教授身上有很多優良品質,是出生在拜金時代的我們這些晚輩們需要重點學習的地方。現在無數人生來就一個夢想,那就是夢想長大要有用不盡的錢,想怎麼花都花不完的錢,無數家長都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錢”看齊,將來什麼職業賺錢就做什麼職業,把錢財和名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而蕭老前輩當年也有一個看似這麼簡單的夢想,那就是讀書。同樣都是如此簡單單純的夢想,卻造就了蕭老前輩別樣精彩的人生。讀書,對知識的無限渴求,改變了蕭老前輩的命運,也讓懷化多了這麼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是因為蕭鏡如先生身上具有這麼多優良的品質,才讓我開始潛心創作《飛翔的心》。《飛翔的心》是一部反映蕭鏡如先生一生的人物傳記,近50萬字的作品真實形象地還原了蕭鏡如先生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生動反映了他跌宕起伏、拼搏奮進的人生命運。並不是每一位成功者從一開始就是上天眷顧的寵兒,尤其在那個草菅人命的戰亂年代。是什麼讓蕭鏡如先生收穫了一個完滿的人生呢?是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是對生命、生活的感恩態度!蕭鏡如先生的成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在於上天給了他生的機會,讓他在硝煙炮火中得以逃脫,必然性在於他深知人生要自強不息、要敢於一直追逐夢想、在追逐學問和真理上要不知滿足要不畏艱難。同時,本書完美體現了蕭鏡如先生心懷祖國、心繫人民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之心,蕭鏡如先生深知:自己出人頭地了不算成就,家鄉人都過上了好日子,那才是最大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現今作為美籍華人的蕭鏡如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從祖國大陸獨身一人去了寶島臺灣,後在臺灣漂泊多年又隻身前往美國闖蕩,並在美國奮鬥成功。如今,當年稚嫩的少年已經成為銀發老者,但無論身處何方,蕭鏡如先生都鄉音未改、鄉情未變,在祖國改革開放後率先踏上生他養他的故土,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了偉大的祖國和人民。
愛國高於一切 故鄉才是根
記者:你在創作《飛翔的心》的時候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陳熹:我在創作《飛翔的心》這部蕭教授的傳記時著重突出了愛國高於一切,故鄉才是根的重要內容。
在黔陽芙蓉樓,蕭教授吟誦過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後來他又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下流連忘返,反覆思索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山東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進入了山東抗戰烈士遺族學校,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山東是禮儀之邦,“生死之交一碗酒”的俠義精神深深地植入他的血脈之中。1949年,17歲的他孤身一人離開祖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那是他的第三故鄉,在那段時期,蕭鏡如先生努力學習,心中經常充滿“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懷。1961年,崇尚奮鬥、崇尚改變的他離開臺灣到美國學習工作,從此變成了“外國人”。
在美國期間,蕭鏡如先生時刻關心著祖國的發展變化,並盡一切可能支援祖國發展。在美國社會各界激烈爭論是否應該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問題時,他不僅事前做有關方面的工作,而且在第一時間公開發表文章,旗幟鮮明地支援喬治 布希總統作出的決定。後來,他又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兩岸的人文交流做了很多牽線搭橋的工作。蕭鏡如先生希望通過自己的人生奮鬥經歷告訴讀者,“無論身在何方,故鄉才是根,無論何時,我都是一個堂堂中國人!”鄉情不能忘,愛國高於一切。
創作突出奮鬥改變人生
記者:你創作《飛翔的心》的時候還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陳熹:奮鬥改變人生,夢想就是動力。1932年,蕭鏡如先生出生在湖南黔陽縣(現洪江市),1949年離開祖國大陸在臺灣求學謀生,1961年從臺灣到美國學習工作。在八十余載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親身經歷了日本侵華的深重苦難、國共內戰的滾滾硝煙、寶島臺灣的孤寂無助,大洋彼岸的拼搏奮鬥,改革開放的動人故事,21世紀祖國的日新月異,目睹了滄海桑田、人間巨變,他堅信,人間正道是滄桑,只要心中有夢想,只要努力奮鬥,只要堅持不懈,任何人都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扼住命運的咽喉,才能塑造自己的未來。
歷時五載,增刪數次,由於傳記中涉及部分國家領導人,在通過嚴格的審查後,這部真實生動反映蕭鏡如先生一生經歷的傳記終於在2014年完成,2015年于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蕭鏡如老前輩這一生還有無數道不盡的故事,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令人感動,他是無數海外愛國華僑的傑出代表,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愛,更加激發我們建設偉大富強的中國的熱情和鬥志。(本文來源:懷化日報)
附:陳熹簡介
陳熹,男,靖州人,出生於1987年8月22日,2012年畢業于湖南大學。畢業後為自由撰稿人,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讀者》、《散文》、《中華文學選刊》上發表了《讓閱讀中華經典成為習慣》、《人才是一種“熱資源”》、《一個人與一本書》、《我是怎樣陷入網癮不可自拔的》、《透過貓的世界》、《回家》等多篇文章,並著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説《青春痣》和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傳記《飛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