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譯者林少華:百分之百純正的村上春樹不存在(圖)

時間:2015-08-18 10:43   來源:南方日報

  蔡崇達與費勇對話。

  林少華給讀者簽售。

  湯素蘭與讀者。

  這個時代的文學,正在喚起人們心中的力量。文學不再高高在上,它甚至不再僅是狹義的文字,也包括具有文學質感的影像和聲音。“希望文學能夠撫慰這個時代的世道人心。”在這樣的主旨下,2015南方國際文學周邀請了一眾一線名家、本土寫作者舉辦讀者分享會,以“文學與未來”為主題,向公眾推薦能夠撫慰人心的作品。

  近日,林少華、蔡崇達、殷健靈、湯素蘭等文壇名宿新秀,分別就兒童文學、翻譯文學、青年文學等領域和廣大讀者進行閱讀分享。尤其是兒童文學的主題特別契闔家長的口味,吸引了不少讀者“大手拉小手”地參加活動,被認為是一次接地氣的文學傳播和普及。

  ●南方日報記者 鐘琳 實習生 曾曉婷 黃穎怡 專題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最驚喜

  蔡崇達我是以報道的心態寫《皮囊》

  15日下午,南方國際文學周在廣州唐寧書店迎來知名作家蔡崇達,他帶著首部作品集《皮囊》和學者費勇及眾多讀者展開了主題為《文學是人內心紋路的學問》的對話,就自身經歷、寫作態度和對文學的理解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作為歷屆南方國際文學周的發起人之一,蔡崇達在今年實現了身份上的重要轉變——成為今年最受關注的年度作家之一,《皮囊》的銷量更是一直保持在文學類圖書銷售的第一名。在學者費勇的評價中,蔡崇達的寫作風格和一般的作家有著很大的區別,作品樸素的語言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更為深沉的情感,是用一種很客觀冷靜細緻的方式在講述真實的故事。

  對此,蔡崇達也坦言這與他曾經作為記者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談到書中有很多篇散文是涉及他內心“一碰就疼的部分”,寫作時情緒異常激動,但媒體人的素養迫使他用特稿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寫作。“我一直在強調我不是在寫自傳,我也沒有資格寫自傳。我只是在報道自己內心的真相,我以報道的心態來寫這本書。”他認為,自己在乎的並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這些故事裏面所承載的人生命題,因為人內心本質上是一致的。

  蔡崇達在2013年創辦男裝品牌“單農”,被評為國內最具藝術質感男裝品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擁有30多家門店。面對從媒體人到創業做服裝品牌的巨大轉型等眾多疑問,他回應説,這不是在做跨界,也並非抱著做生意的心態,而是在用不同於文字的方式做生活美學教育。

  “一個好朋友張向東説過:‘晴天是好天氣,難道雨天就不是嗎?’生活當中我可能抱著這種心態,生活是一個體驗過程,對於一切事物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審美。”蔡崇達説。

  最犀利

  林少華百分之百純正的村上不存在

  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和當代作家陳希我以《村上文學35年與林譯村上25年》為題展開對話。林少華再次直面現場觀眾對林氏翻譯的“質疑”,對此林少華表示,“100%純正的村上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基本上是一人(翻譯)一個樣”。

  在林少華翻譯村上春樹的25年,爭議就一直存在,林少華也十分坦然:“翻譯必然多少流失原作者固有的東西,同時也會為原著增添一些東西。丟失的結果,是剩下90%的村上,增添的結果,那就是110%的村上。兩者相加除以二,那就是105%的村上,因而客觀上超過了百分之百的村上,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他表示,他所翻譯的村上春樹是林氏的,而村上春樹就像一個演員,當他穿上中文戲服演完謝幕下臺,就已經很難返回原原本本的自己。但正是“翻譯的錯位”,讓譯者重新出發和大展拳腳,原作借此獲得第二次生命。“我的名字若要是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那是屬於翻譯文學的。作家梁曉聲甚至認為,翻譯文體是一種文學語言的再創造,必然自成美學品格,它既有別於原作者的母語文字,也不同於譯者所運用的客體文字,它必是二者的結合”。

  陳希我也説道,某種意義上翻譯就是背叛,翻譯就是重新創造。“因為我本身是讀外語的,同時也寫作,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我經常碰到我的學生、研究生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們説,你們所研究的所謂外國作品某種程度上是翻譯家的作品”。

  最溫暖

  湯素蘭不要剝奪孩子閱讀的愉悅感

  17日中午,南方國際文學周迎來知名童話作家湯素蘭和專欄作家麥小麥的對話,在這場主題為《什麼是優秀的兒童文學》的講座中,湯素蘭從10個方面和觀眾探討了如何辨別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並且在互動中解答了孩子閱讀習慣培養、親子同讀等方面的問題。

  湯素蘭特別呼籲,大人在給孩子推薦書籍時,不要一味選擇那些看起來包含很深刻思想內涵的作品,因為兒童的閱讀和大人的閱讀是完全不一樣的。她認為,審美應該沒有功利性,給孩子看的東西如果過早、過多,反而會束縛孩子的想像,正如一些在大人看來毫無意義的故事像《吹牛大王曆險記》等卻能給孩子帶來愉悅感和想像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身心愉悅,如果童年時代獲得很多快樂那長大之後內心一定是很陽光的。”湯素蘭希望,家長多讓孩子讀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原創的本土作家的作品,“每一個用心為孩子寫作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希望能把自身的生命經歷,把自己對世界感悟傳達給孩子,讓我們的孩子能成長得更好”。

  現場,不少家長提出疑問,如何讓愛玩的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家長對“孩子愛玩”不滿的態度不同,湯素蘭肯定了“出去玩”的重要性,“孩子到大自然去玩、去社區、去別人家裏做客這些非常重要,因為這是語言交往,一定不要去剝奪它”。針對這個問題,她認為要給孩子的閱讀增加一點難度,引導孩子去讀好看的、充滿真實生命感悟的作品,逐步提高孩子的閱讀品位。

  除此之外,她還引用了“書香門第”這個成語來説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關鍵問題,首先是要從爸爸媽媽自己開始做起,家長愛看書的氛圍自然會影響到孩子。“給孩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不如給孩子愛讀書的爸爸媽媽。有句話説得非常在理:‘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

  最動人

  殷健靈當代兒童文學應更有力量

  8月15日,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在文學周上拋出“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到底是什麼日子呢?”引出講演主題之一“戰爭”。

  殷健靈的作品《1937少年夏之秋》講述的是在抗戰時期背景下,一個12歲小男孩從懵懂走向成熟,肩負著使命並且努力讓自己成長的故事。被問及當初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主題時,殷健靈坦言,這個故事其實是自己虛構的一個故事,他甚至沒有人物原形。戰爭這一稍顯沉重的話題是否適合兒童文學時,她表達了與眾不同的看法:“7年前,兒童文學等同於青春校園文學,但我覺得兒童文學應該有另外一種面目,應該更加厚重、曠達,更有力量。”

  殷健靈説:“我小時候都是從教科書中去了解歷史,我不希望現在的小孩也‘背歷史',那些知識僅僅是冰冷的日期和事件。但當這些歷史用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有不一樣的意義了。文學是生活的提煉,文學所講述的故事會在心裏餘音不絕。”

  種類繁多的兒童文學、參差不齊的品質會讓家長在選擇上陷入困境。殷健靈在講座上用四個標準闡述了她所認為的“好文學”:第一個標準是“淺進而深刻”,無論什麼方式的文學,它所使用的語言是很淺、易懂的,但它傳達的生活真諦以及世界的真相是很深的,這種深刻的主題是大人和孩子能共同品味的;第二個標準是“傷感而溫暖”,兒童文學可以包含一些關於戰爭、死亡、背叛等各種傷痛的主題,不僅僅只有快樂、美好、甜美的東西,可在傷感的同時能夠給人溫暖;第三個標準是“真實而不殘忍”,真實是不粉飾生活真相,但不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最後的標準是“快樂而不淺薄”,兒童文學傳達的是快樂,但這樣的快樂不淺薄。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