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襄陽7月20日電 (記者 應妮)為期4天的“中國文學周·唐詩論壇”正在襄陽舉辦,期間有“築中國夢·抒襄陽情”文學大獎頒獎會、新書《家住漢江邊》研討會、文學講座、作家走基層採風以及唐詩面對面論壇等活動。
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表示,“中國文學周·唐詩論壇”的舉行,將為襄陽增添新的光彩,對推動襄陽文學事業的繁榮昌盛、培育襄陽人文精神、彰顯城市品牌魅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去年6月份,為進一步促進“文化襄陽”建設,展示襄陽新形象,推動襄陽文學創作,組委會以“古城襄陽、最美漢江”為主題,面向全國啟動了“築中國夢·抒襄陽情”文學大獎賽。徵文活動共收到3672篇小說、散文、詩歌和報告文學四大類文學作品。經評審,150件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其中,一等獎作品是張曉萍的小說《趙記清湯》、謝倫的散文《襄陽,我的私人影像》和梨鄉客的詩歌《襄陽的風雅頌》。
曾在襄陽生活工作過的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把一萬冊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圖書,免費贈予襄陽市圖書館、檔案館、襄陽五中等多家單位,希望在襄陽大地播撒更多文學的種子。
襄陽籍作家蔣方舟發表了回鄉感言,與全場觀眾分享了自己對童年、對故鄉、對文學的感悟。蔣方舟說:“相信每個襄陽人都忘不了牛肉面和黃酒,童年和故鄉是每個作家的靈魂,有根就有寫文章的底氣,而襄陽是這樣一個歷史人文薈萃之地”,“我很興奮感動,家鄉人能夠這麼重視文學在整個城市中的力量。”
襄陽市作家協會主席曾海水介紹,新書《家住漢江邊》是一部以漢江為故事背景,反映南方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是集體創作、訂單式的命題作文。這也是2013年換屆後的襄陽市作協按要求集中力量創作的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最終由四位青年創作者合力完成。
這種集體創作的方式引起了與會專家的興趣。《文藝報》副主編胡軍表示集體創作的方式有借鑒意義,可以不斷探索下去。而知名評論家賀紹俊也表示這是一種有效的培養青年作家的方式,“地方作協如何發揮機構優勢,開發本地文學資源,集體創作可以作為一種有效手段來探索。”
但他同時也指出,在閱讀中可以明顯看到個性化有所磨損,有些表述意圖過于明顯,理性強于感性,“文學最大的魅力源于感性,所以在探索過程中可以盡量注意規避這種寫作方式的弱項。”
歷史文化名城襄陽與唐詩有著不解之緣。300年大唐,詩人們創作了近5萬首詩歌,其中4000多首與襄陽有關。為弘揚唐詩文化,繁榮文學創作,中國作家協會、湖北省委宣傳部主辦,襄陽市委、市政府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承辦了此次“中國文學周·唐詩論壇”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