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部作品參加角逐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將花落誰家
5月15日,中國作家協會官網公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多達252部長篇小説的作品目錄,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根據該獎規定,評委先從這252部作品裏面選出10部作為提名作品,最終獲獎的作品則不超過5部。那麼,誰將問鼎本屆茅盾文學獎?近日,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陳勁松對入圍作品進行分析,預測本屆茅盾文學獎將花落誰家。
金宇澄《繁花》
作家金宇澄是本屆茅獎熱門人選。其參評作品《繁花》2012年在《收穫》雜誌甫一連載,即引起文壇轟動,被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説之一,甚至有論者將其與張愛玲和《紅樓夢》相提並論,嚴歌苓、王家衛都公開表示對這部作品的欣賞。文學評論家謝有順認為,“經由金宇澄的講述,一衣一飯的瑣屑,皆有了情致……他把傳統資源、方言敘事、現代精神匯聚于一爐,為小説如何講述中國生活創造了新的典範。”作為近年文學界潛伏的一匹黑馬,金宇澄的《繁花》極有可能獲得本屆茅獎評委們的青睞而一舉成名。
寧肯《三個三重奏》
《三個三重奏》第三個故事是敘述者“我”的故事:“我”從小的理想是住在圖書館,中年以後其書齋已相當一個小圖書館。某天“我”在一個朋友勸説下來到看守所的死囚牢,當了一名臨終關懷志願者—在“我”這裡是另一種圖書館。但是勸他來這兒的朋友竟然也成為囚犯。寧肯以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的方式處理了目前在中國頭等熱門的貪官題材,但寧肯真正感興趣的是權力演進的歷史、權力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對兩性的影響、對人的異化。
韓少功《日夜書》
作品採用《史記》“傳記”的寫作方式,以白馬湖茶場的知青生活為背景,通過知青陶小布的視角,講述了大甲、馬濤、郭又軍、賀疤子、陸學文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及其在新時代的遭遇和思想危機,小説以群像的記錄展示了一代人的命運軌跡。陳勁松認為,《日夜書》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作品通過幾位50後,從知青年代到轉型時期的人生軌跡和恩怨糾葛,折射出人性和時代的變遷。作品的聚焦點是個性、情感以及價值觀的衝突和變化,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後知青”時代各種身份的人物形象,用他們的一生回應了時代之間的種種疑問。
蘇童《黃雀記》
《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蘇童説: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説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格非《江南三部曲》
作家格非入圍茅獎的《江南三部曲》是他歷時十餘年完成的長篇作品,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人面桃花》寫的是民國初年的知識人對精神世界和社會理想的探索,《山河入夢》關注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和社會實踐,而《春盡江南》則對準了當下中國的精神現實。《江南三部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打撈歷史碎片的文學視角,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寫作途徑。這麼多年過去,和格非差不多先後成名的一批作家已陸續獲獎,就算論資排輩,格非也的確夠格了。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