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近幾年,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新聞出版界、學術界的廣泛響應下,讀者對通俗版中國歷史充滿熱情,書市引進版中國歷史圖書一度熱銷,但經常逛書店的讀者都知道,當前歷史類圖書種類繁多、體裁多樣,但往往流於幾種弊端:古史難以閱讀,專著嚴肅有餘而可讀性不足,業餘寫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學術性不夠乃至不可信。
昨天,由李學勤、郭志坤主編、12位歷史學者合力撰寫的通俗版中國歷史《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方昨在該叢書出版座談會上表示,真實可信與通俗易懂是編撰這部叢書的兩個標準。
細説 鼓勵大眾讀史
作為多項重大史學出版工程的主持者,歷史學家、出版人郭志坤對當前歷史類圖書要麼過於嚴肅艱深、要麼為追求通俗好讀而不可信的弊端有著深刻的認識,而策劃一套既有學術含量、真實可信又面向大眾、通俗好讀的中國歷史,是他多年來的夢想。7年前,他的這一想法贏得了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的贊同,他們都認為,要真正發揮歷史學的效用,回應社會大眾讀史的熱情,就要提供既可信又好讀的歷史讀本。
昨天的與會者還認為,市面上中國通史類叢書容易陷入幾大局限,比如對夏商等早期歷史語焉不詳,忽略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走入“唯帝王”和“否帝王”兩個極端,過於主觀地評價帝王等歷史人物在歷史中發揮的作用;過於提倡中原文化中心論,未能展示中華文化多元性;無法綜合使用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無法突破歷朝歷代官方(修史)文獻的局限。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繼《中國通史》、《中華文化通志》、“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斷代史系列”和“中國專題史叢書”之後歷時7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眾的中國歷史出版工程。出版方希望讀者能借這套書從跌宕恢弘的中國歷史進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汲取中國歷史的非凡智慧,延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叢書的作者團隊是一支以年輕學者為主、老中青結合的隊伍,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多數為歷史學博士,他們可視為新時期中國歷史學者的代表。相對於以往的中國通史著作,在史學理念和寫法上力求克服上述缺陷。
通俗 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兼顧這部叢書的學術性和可信性?兩位主編達成共識:要組織專業隊伍來撰寫這套中國歷史,確保內容的真實可信並能吸收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目前中國的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高校和研究機構未將通俗性作品列入考評體系,專業的歷史學者通常不願或不屑于寫通俗性作品;同樣,許多專業學者寫不好通俗作品,就像“換成了左手在寫作”。
在主編郭志坤看來,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是一種擔當和責任。主編李學勤則強調,要想做到“面向大眾”,歷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構上力求“通俗化”。而“通俗化”並不意味著降低歷史學著作的學術水準,相反,通俗化的歷史作品實際是對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起大部頭叢書,《細講中國歷史叢書》自夏史寫到清史,共分12部,作者由來自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歷史研究專家組成,他們根據需要,選擇對某些人和事加以細講,其中有解疑釋惑,有糾正誤解,有典故分析,行文強調平易流暢,每一部的篇幅不足20萬字,每一冊配有圖片200余幅,適合中學學生閱讀。本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