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每個人的故鄉都可以改變,不可以淪陷

時間:2014-12-26 08:44   來源:光明網

  “沒有故鄉的人是不幸的,有故鄉而又不幸遭遇人為的失去,這是一種雙重的失去。”

  2014年歲末,知名學者冉雲飛最新作品《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由鷺江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冉雲飛有關巴蜀歷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書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紅苕入川為開端,試以時間為線索,將看似微渺的個體事件一以貫之,見微知著,傾力於揭示近代文明與蜀地之間的衝撞,並進一步以蜀地為縮影,反映中國的特殊歷史境況。

每個人的故鄉都可以改變,不可以淪陷

冉雲飛新作《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將出版

  “鄉下蠻子”心懷故鄉,摸索巴蜀歷史文化的細紋

  冉雲飛1965年生於重慶酉陽,長居成都,人稱“冉匪”。作為著名青年學者,作家,雜文家的他曾獲全國及省級獎數次,並有作品入選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以此被媒體譽為是"民間教育家"。而他卻謙虛地自稱為“一個碼字的鄉下蠻子”,抱著對故鄉不絕的熱愛,敏感於淪陷在出機器時代的故鄉帶來的沉痛,帶著文人的反思和“八卦精神”,潛心在故紙堆中,摸索巴蜀歷史文化的細紋。

  冉雲飛十餘年來關注家鄉風土人情,舊物故實,不斷作文運思。十餘年的思想沉澱,情感沉湎,終於成集得見全貌,並以代表文人的呼聲——“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刺激我們的每一根神經,衝擊我們每個人的精神視野。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一書,齊集了冉雲飛十餘年來有關巴蜀歷史文化之“閒言碎語”。他根據歷代野史筆記,參以正史,輔以詩文,其中不乏有借客居蜀地其人之視野,饒有趣味地爬梳巴蜀歷史文化,亦有其特異新奇之處。

  深度解析故鄉文化,補蜀地史料研究之憾

  這本書全文處處留情“故鄉”,深度解析了關於蜀地的風情文化。大體分為三輯:即“風物”、“故物”、“人物”。其中,“風物”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為引子,極盡展示四川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窮“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之要義;“故物”則圍繞巴蜀兩地從古至今的關係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敢為天下先”的鮮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可歌可泣的“自由因”;“人物”更選取隱沒于蜀史之中,影響顯著而又易為世所忽略之人其事。文中多借入蜀“遊客”之視野與筆觸,以窺近代中國情狀之一斑。

  面對故鄉的文物被毀、古器被盜、老屋被拆、江河被污等逐漸“淪陷”的現象,冉雲飛説:“既然我無法阻止這一切人為的破壞與變遷,我只有參考地下古物、紙上文獻耆舊述憶、自我經歷,來建構那過去或即將消失的故鄉,聊以慰藉眾多像我一樣的受傷者。”

  揭示文人精神家園淪陷 激發國人文化護持決心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書寫了對家國歷史的沉思,對文化沉潛的追憶和探尋。在近現代文化衝撞下的巴蜀文化,猶如一面鏡子,反射出彼時中國之情狀,書寫文人面對精神家園淪陷的苦惱。

  有趣的是,冉雲飛的朋友十年砍柴繼《進城走了十八年》後,又寫出《找不回的故鄉》,他説:“我和雲飛兄不約而同的寫了相同的題材,併發現,我們對自己家鄉的認識並不比對他鄉的認識要深。”冉老師的好友柳紅老師正帶領80、90後記錄“我的鄉村變遷史”,用柳老師的話説:“通讀這本書,冉雲飛對巴蜀史料的研究用力之深,非一般學者所能企及,而且其語言之美也是爐火純青,活生生就是一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人。”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並不反對過現代的生活。”冉雲飛説。在添補了四川史料研究的不足之時,冉雲飛在這本書中同時也揭示了文人精神家園淪陷這一實質。“我反對為了過現代的生活,而將先人的審美趣味、民族文化、古跡舊蹤當作犧牲品的做法,這種你死我活、不破不立、破舊立新的鬥爭哲學,實在是傷害我們對先人紀念、傳承文化孑遺的懷舊情感。”冉雲飛的想法代表了一代人面臨精神家園淪陷的掙扎,爆發出的內心激憤和對文化護持的決心。每個人的故鄉都可以改變,但不可以淪陷。”

  作家宋石男這樣評價冉雲飛:“酉陽是冉雲飛的小故鄉,巴蜀是他的大故鄉。他信仰故鄉,但並不盲目。他以將軍的氣概、學者的嚴謹、詩人的情深,讓依然淪陷的大小故鄉,窅然復活。”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但對文化家園有所堅持的文人用筆墨復活了他的大小故鄉。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