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但因各種原因迭有散失,比如20歲前後傾心出世閉門研讀佛典時期的《楞嚴精舍日記》,在抗戰時期留存于北京故居,被人當廢品賣掉了;“文革”抄家更是致使6年的日記全部丟失,4年日記嚴重殘損。不過即便如此,劫後余生的日記仍有近80萬字,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前後跨越50年。2014年8月,這些日記經重新校勘,首次以全本單行的形式由世紀文景出版。
梁漱溟的日記為個人備忘之用,詳細記錄了數十年的個人行止,因其原始、真實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1950年代初,著者暫居於頤和園,常與三五友人聚談,爬山、划船次數之多連著者家人都極為驚訝;為撰寫書稿,著者多次前往北京圖書館查閱資料,常于淩晨早起寫稿,除夕、春節節日亦筆耕不輟;晚年為與衰老作鬥爭,“力行不搭車之決定”,外出多賴步行,每日堅持練太極拳;諸如此類生活細節,在日記中都有記錄。
梁漱溟日記也是20世紀中國諸多重大事件的見證。1939年,梁漱溟深入華北敵後遊擊區,親見民眾生活之苦,及國共兩黨的摩擦日劇,萌生組織調停兩黨衝突共同抗敵的組織,這在日記中有清晰的記錄。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過渡時期總路線、“文革”抄家批鬥、紅衛兵遊行、“外調”、“批林批孔”、新憲法的討論等等,著者多曾親歷或有見聞,有的甚至是事件的中心人物,日記中對此或詳或略或直接或間接都有述及。為便於讀者了解日記的背景,編者特意撰寫了提要與解説性質的文字若干,並附有同年國內或國際大事舉例,刊于當年日記之前;編者修訂及增補的600余條註釋,及新編制的近2000條主要人名索引,使書稿的閱讀更為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單行的《梁漱溟日記》附有數十幅首次公開的梁漱溟私家照片,其中不乏著者早年各地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考察山西村政,1949年迎接北碚解放,1973年參觀毛澤東故居等等珍貴的歷史留影。
據悉,世紀文景的“梁漱溟作品集”近期還將出版新校勘的兩部梁漱溟代表作,一是著者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可視為梁漱溟晚年定論的《東方學術概觀(增訂本)》,一是著者的成名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此外,將增收數百封書信的新版《梁漱溟書信集》也正在編輯中。
記者 潘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