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季羨林托孤之作《北大回憶》憶北大校園往事

時間:2014-04-01 08:28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近日,著名作家、電視製作人、北大才女張曼菱女士的新作《北大回憶》由三聯書店旗下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刊行,全國各大書店同步發售。

  東方學者季羨林的托孤之作

  本書緣起于2007年作者與季羨林先生的一次談話,談話中,季先生鼓勵她像《浮生六記》那樣寫一本《北大回憶》,回顧20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的北大歲月。

  翌年夏日,遠在西南的張曼菱收到來自季老的郵件。啟開是一頁宣紙,墨跡、印章赫然,“北大回憶”四字,連寫兩遍。張曼菱被深深打動,“他已為我的未竟之作題詞了。此囑有深意,有如托孤。用他自己在紀念鄧廣銘先生時的觀點:這是‘後死者’對先死者必須完成的。先生説:‘應該寫,值得回憶。’有他深邃的智慧。這段歲月對於北大和整個社會都重要。”

  布衣寒窗的校園往事

  北大中文系七七、七八級能人輩出,張曼菱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幸而生於布衣之家,幸而以布衣之父為啟蒙之師”。1977年恢復高考,她即在雲南考得高分,因為當時還有“政審”關,無奈被復旦大學打了“回票”。第二年,憑藉優異的成績,她再度考場奏凱,高中文科狀元。這次政策有了變化,求賢若渴的北大招生老師,把這位才氣和脾氣都很大的女生,納入北大帳中。從此,張曼菱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新人生。

  在這部二十幾萬字的散文集,張曼菱從初入北大的“燕園春潮”開始回憶,一直寫到她最近幾年對西南聯大歷史的追蹤。

  書中的她敏而好學,熱情靈動,頗得老師同學青睞,也因鋒芒畢露,招致週遭的冷眼暗箭;她是1980年北大“民主競選”運動中唯一參與校園人大代表競選的女生;她在北大求學期間,就在名刊《當代》上發表風行一時的小説《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後被改編成電影《青春祭》,“聽説那位伊文思先生看過了很驚嘆”;她是校園“女神”,追求者眾,卻不屑作“小女生”;畢業以後,爭得“專業作家”名頭,遠赴新疆采風,幾乎留下當新娘;為保存西南聯大的“活歷史”,她遍訪名家,深得聯大師生信任,卻又與某些部門的陳舊觀念發生衝突……昔日風雲,如今皆聚集為筆下勝景,在《北大回憶》中一一呈現。

  理想熠熠生輝的求學年代

  作為剛剛恢復高考後考入北大中文系的七八級學生,張曼菱深情回憶了那個理想熠熠生輝的求學年代。

  那個年代學子們每天行色匆匆,“帶著大地的泥土,帶著豪門的坎坷,帶著書香的曲折;有機巧,有樸拙,有潛志,有執著;為了民族的同一個理想而混同,數氣相搏,風起雲湧……”

  上課需要如“打仗”一樣搶位子,“教室裏坐不下了,就敞著門,大家一直坐到走廊上,擠得汗蒸霧騰。”沿街叫賣“非正式出版物”,學校交代:“如果被北京市公安局帶走,不要反抗,也別吵架,到那裏就靜靜地等著,學校會來領你們。”

  如今已是著名作家、電視製作人的張曼菱女士回首那段在北京大學求學的時光時,由衷地感受到作為“北大學生”所享有的那份特殊的受保護的自由。“我們得創造一些新鮮的東西來,超前于這個社會,回報于我們的身份。”也正是由於置身於這一高地,她得以在會上與曹禺辯論;致信李澤厚,上來就談《美的歷程》的不足,“就好像他是我的同學似的”。這些先生也給予她溫潤的回音、賞識與氣度。

  那個寬容、溫厚、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年代鑄造了這一批人,也生動地描畫了什麼叫做“天下己任”、“相容並包”以及與之相關的“北大精神”。

  全面復現特殊時代的師生情誼

  北大人常有不羈的思想,也往往對“北大精神”念茲在茲。在以往的“北大回憶”類圖書中,這必是重中之重,張曼菱自然也“未能免俗”。在書中,她對“北大精神”的展現,既借助了個人的精彩人生,對得益於和當時北大老師的或深或淺的交往。

  和當下大學師生關係的常態迥然不同,歷史給了張曼菱們與那個特殊的時代中渴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老師們特殊的親近,親近得讓後來者們羨慕嫉妒恨,而“北大精神”也在這些親近中,在長者們的風貌、風度、風骨中展現無遺。那些“隔代親”的名家——朱光潛、林庚、金克木、王力、朱德熙、季羨林等等,在張曼菱筆下自有熠熠風采,從那些被她稱作“守望者”的“中青年學者”——盧甲文、閔開德、謝冕、袁良駿、倪其心、周強、孫玉石、馬振芳、金開誠、嚴家炎、袁行霈——身上,同樣可以強烈感受到“精神的魅力”。鼓勵學生拋開自己的名作直接閱讀外文資料,允許學生去圖書館自學而不必上自己的課,寬容地面對學生對自己觀點的質疑,學生受到政治壓力時挺身保護自己的“孩子”,像同齡人一樣毫無滯礙地平等交流,在日常交往中自然地“熏染”學生的品格,學生在人生途中需要幫助時無私地伸出溫暖的手……

  從關於當下大學校園的文字中,或許依然能夠零星地看到師生深情,但像張曼菱筆下的種種師生關係景象,那種師長對學生無私的喜愛、期待和推舉,似乎很少全面復現了。

  作者簡介

  張曼菱,女,漢族。雲南昆明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即發表處女作《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一時轟動京華,後改編為電影《青春祭》,被譽為中國大陸知青電影的巔峰之作。1998年返回雲南,致力於“國立西南聯大”歷史資源的搶救、整理、與傳播工作。

  主要作品有:小説《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為電影《青春祭》;小説《唱著來唱著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憶錄《中國布衣》;評論集《張曼菱評點〈紅樓夢〉》;電視紀錄片《西南聯大啟示錄》;音像製品《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史話《西南聯大行思錄》。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