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作為精神史的80年代

時間:2014-01-17 13:31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名: 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作為精神史的80年代

  作者: 張旭東 著 崔問津 等譯

  出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本書通過對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熱”及代表性文學、電影等的批判性解讀,試圖在社會語境和形式符號的時空秩序裏追溯“中國現代主義”的生成與流變,從思想文化角度對“新時期”進行了深刻的歷史觀照。作者在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理論感覺基礎上,將新時期的文學和電影包括現代派、先鋒派、“第五代”電影等放在“中國現代主義”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討論,述之以極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語言,提供了一種不同的闡釋,對相關的研究不無啟發意義。其中對於知識精英群體在文化思潮中的精神探索和實踐應對的關注,使本書所討論的80年代某種程度上具有了精神史的味道,這也是副題命意所在。

  作者簡介:張旭東,紐約大學(NYU)比較文學系、東亞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兼職),紐約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國際批評理論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評的蹤跡》《紐約書簡》《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對話啟蒙時代》《我們時代的寫作》等。譯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啟迪》。編有《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邏輯》《後現代主義與中國》(英文)、《中國何處去——當代中國思想論爭》(英文)、《在全球化時代反思啟蒙》(英文)等。

  書摘正文

  第九章 “第五代”的分化

  在1987年這一年都市成了中國電影的焦點。除了陳凱歌的《孩子王》和張藝謀的《紅高粱》這兩部將在以下章節裏詳細討論的電影之外(有趣的是,這兩位“第五代”領軍人物的代表作都選取了鄉村和歷史作為背景),整個電影界都將目光投向了新的都市風景,並且受到了隱藏在城市空間與節奏之中的新的生活形式的啟發。張澤明的《太陽雨》和孫周的《給咖啡加點兒糖》在同一年上映,這兩部影片為我們帶來了城市日常生活陌生化的卻富有建設性的圖景。兩部影片都在廣州——這個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繁榮的中心城市以及都市生活新時尚的發電站——取景,這並不讓人感到奇怪。與張藝謀的《紅高粱》在1988年所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功可以相提並論的電影,正是周曉文導演的《最後的瘋狂》,這部影片採用一種中國的方式將偵探驚悚片與喜劇片混合在了一起,它豐富的影像及意識形態意味突然引發了對於“後第五代”電影的期待——據稱這一電影更加敏感於市場的波動,同時又堅持探索個體經驗與電影媒介本身的審美潛力。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