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張大春:李白或因身負命案隱居寺廟其詩並非皆精品

時間:2014-01-15 13:52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李白留下的詩並非全是精品

張大春:李白或因身負命案隱居寺廟其詩並非皆精品

  張大春在沙龍上。

  臺灣作家張大春最新長篇小説《大唐李白少年遊》簡體版,近日在內地上市。這部令讀者翹首期待的小説,是張大春繼《城邦暴力團》之後的又一巨作,更是其現代小説技藝與古典文化素養之集大成作品。日前在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舉辦的“大唐李白:盛世之下,詩人何為?”文化沙龍上,張大春與閻連科展開了對談。張大春透露,他在創作《大唐李白》時,還為周華健寫了新歌詞,可是在兒子眼裏他根本不算什麼,兒子説,“周華健已經那麼老,你還在幫他寫文言文的歌詞。”

  “李白是被最多人提及的,名氣很大,但是我們‘知道’他卻很少,對於他的認識或許也存在很多謬誤。”在張大春看來,多數人對於李白的認識或許只停留在一個詩歌的符號上,但對於李白其人本身卻並不真正了解。

  張大春考證後推測,李白的家庭極有可能是商人家庭。而少年時的李白在那個本應自立家業的年紀並未離家,他當時或許因身負命案而隱居寺廟。除了這些讓人覺得有些離譜的猜測,張大春也坦言,李白留下的詩並非全是精品。“我們回頭來看,李白留下非常多好的詩,但是這些好的詩之外,有很多很糟糕的詩、肉麻的詩、甚至吹牛拍馬的詩。”

  然而張大春認為,李白調和了民間的語言、流行的旋律和聲腔,“正是那些最草根的妓女、樂師、歌者為李白提供了音樂上的刺激,讓他恢弘了整個唐詩的格局。否則唐詩大概永遠只是考試格律詩陳腐無比的作品。”

  李白給後人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高峰,有人提出,我們今天的語言不如唐宋,退化了。談及語言在時代中的變化,閻連科並不這麼看,“我們今天説語言不如唐宋,也許過一百年、二百年,我們的孩子們看我們的文章就像看文言文一樣,他也會覺得我們的語言非常好。”因此,他覺得沒有必要自卑。他説,李白的這些韻味十足的“詩”在唐代,或許就是白話文,或許只是“順口溜”。李白當年寫詩,在茶樓或者酒樓,那一定是打油詩、順口溜,順手就來的。在當年可能沒有那麼大的意義,無非是為討一碗飯吃。

  張大春介紹,《大唐李白》計劃寫四部,後續三部分別為《鳳凰臺》《將進酒》《捉月歌》,預計今年全部完成。除了透過梳理李白留下的詩作及其萍蹤遊歷,解開其身世之謎外,他還窮盡正史、傳奇、筆記乃至佛經契券等種種文本,帶出唐朝政治、經濟、地理及文化等知識,字裏行間又融匯了自己對於近體詩的理解。其實這是一部融歷史、傳記、小説、詩論于一體的浩瀚大作。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