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風窗》副總編張良的紀實文學作品《汶川地震168小時》從4月17日開始在天涯雜談連載,短短一週時間內,點擊量就突破10萬。昨日記者從讀客圖書獲悉,在汶川地震5週年紀念即將到來之際,這部令萬千讀者潸然淚下的作品也將正式出版,其收益將全部用於雅安地震中受傷兒童的醫療救助。
昨日,張良告訴記者:“《汶川地震168小時》記錄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很多人至今仍不知道。比如汶川地震的震中不在汶川縣,而在映秀鎮!所以《汶川地震168小時》將映秀定為記錄的唯一區域,我經過三年的艱難追蹤採訪,記錄了170多位親歷者的口述,就是希望能重現映秀震後七天七夜真實的場景。”
據了解,《汶川地震168小時》披露了很多以前沒有報道過的事情,比如外界第一次知道映秀才是震中是在什麼時候;當映秀小學被宣佈沒有生命跡象後,還有多少學生和老師活著;映秀為什麼差點被宣佈為疫區?
“這場地震發生後幾天的事,雖然有了媒體的高強度報道,但基於當時的混亂和時間限制,其實有很多方面是沒有充分展現的,我們對這場地震的認識並不全面。要對災難有更深的認識,一本書是這個功能的最佳載體之一。錢剛的 《唐山大地震》在地震過去30多年後,仍然是我們認識那場地震的最好文本,這也凸顯了一本紮實的記錄能帶來長久的價值。”面對已經鋪天蓋地的媒體記錄,張良堅持認為寫作一部紀實文學更具價值,“它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人在災難中的行為,全面了解災難對人的衝擊和異化。假如災難再次來臨,我們不至於茫然無知,能夠更從容面對”。
作為曾經的媒體人,張良在寫作時,刻意隱藏自己的情感,儘量以平實的筆調來運用文字,然而就是這樣的表達卻更容易擊中人心。該書責編龔玨説:“每一個看過的編輯都哭了,我更是如此。第一遍的時候,中途停下好多次,只想趴在桌子上放聲大哭。編稿過程看了很多遍,每遍都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