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汶川地震168小時》在京出版

時間:2013-05-09 10:3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6日電(記者 任沁沁)“比災難更可怕的是對災難的遺忘,唯有懂得反思災難的民族,才能從中汲取愛與力量。”

  汶川地震五週年紀實作品《汶川地震168小時》6日在京出版,首次全景展現震後七天七夜真實場景,披露震後鮮為人知的內幕,展現了在新聞報道中被忽略的人物和細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一股相當於251顆原子彈的能量從蓮花心溝地下約19公里處噴涌而出。僅6秒鐘,超過300萬方固體物質橫掃方圓2.5公里的映秀鎮……

  本書作者張良曾任《南風窗》雜誌社副總編輯,歷經3年追蹤採訪,記錄了170多位親歷者的口述,對五年前汶川震災進行了較為清晰的還原,希望人們以此全面了解災難對人的衝擊。

  “在書中,災難只是記錄的一部分。”張良説,更多篇幅用於記錄人們是如何面對災難的,包括震後短暫的孤城狀態下災民生活、指揮調度和廢墟下的拯救等。

  對於災難該記錄還是忘卻,爭議由來已久。有人認為災難太過沉重,應該淡化這種記憶。不過,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在地震過去30年後,仍然是後人認識那場地震的最好文本。

  “這也凸顯了一本紮實的記錄能帶來的長久價值。”張良認為,記錄是為了不被遺忘,這並不是要不斷重溫悲傷和英勇,而是因為地震其實從未遠去,它會在人們猝不及防的時候降臨。

  4月20日,在《汶川地震168小時》下廠印刷前一天,四川雅安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

  “雅安地震再次警醒,國人需要對災難有更深的認識。”張良説,這樣,假如災難再次來臨,我們不至於茫然無知,而能夠更從容面對。

  蘆山地震發生後,張良看到,國家的動員能力更強,預案更詳細,資源更充足,NGO專業性也更高。但他認為,不足的是,在救援方面,五年前就成為致命障礙的資訊與交通這兩個環節,仍然缺乏統籌。

  在全身心投入采寫的三年裏,由於內容太過沉重,張良數度想放棄,但最終鼓足勇氣將點點滴滴記錄成書。

  他這樣闡述堅持成書的初衷:“希望通過這本地震災難和人性的備忘錄,提醒人們不要忘卻深藏內心的本性。”

  出版方讀客圖書表示,該書出版的全部收益將用於雅安地震中受傷兒童的醫療救助。

編輯:范樂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