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元素》作者:凱文·凱利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5月定價:55.00元

1952年生的凱文·凱利(Kevin Kelly)是資深的網絡文化發言人和觀察者。1984年他發起了第一屆黑客大會。成書于1994年的《失控》,是他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遊。1999年的電影《黑客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凱文·凱利對網絡文化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
□書評人 楊宇良
還記得近20年前,凱文·凱利(昵稱KK)的《失控》在業界掀起波瀾:群氓貢獻蜂群思維,業余達人打造去中心化網絡。KK從人機互動上升至文化批評,展現了互聯網不羈的天空。20年後,移動互聯網風頭正盛:Facebook初登IPO,Twitter更新吐槽習性,坊間流行“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維基百科掀起智識革命,亞馬遜借Kindle顛覆閱讀語境,而蘋果則憑3i軍團(iPod,iPhone,iPad)當選跨界典型……亂花漸欲迷人眼,世界眾生萬象,唯有“技術流”堅挺,于是《技術元素》應運而生。
KK的這本新書共分五章,饒有興致地探討技術元素、免費經濟、Web3.0、數位人生與未來等生猛主題,大多來自他為《連線》所撰寫的博客專欄。他的筆調輕松但內容厚實,創意獨特且發人深省,即使是每篇附後的注釋與引文,也打上了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烙印。此書沒有故紙堆與掉書袋,只有這位IT遊俠關于現象的闡釋與趨勢的判別,一切源自網絡,一切指向未來。
在《技術元素》中,KK開宗明義探討了技術發展的歷史,並別開生面地勾勒出詞源誕生背後的文化。旁徵博引之後,KK巧妙地對比人類增長的兩大元素:人口與食物,總結出:技術元素乃是信息與人類心智兩種增長率交叉作用的結果。字里行間,他遊刃有余地拆解技術決定論,帶讀者遊歷技術進化論。他一針見血戳中技術的雙刃劍特性:它助力人類文明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黑客的種子。技術源于發明,然而人性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可惜它尚未完成。
在微博時代,“一千鐵桿粉絲”的例子很具有現實意義。KK另辟蹊徑,探討了免費經濟的生存空間,枚舉了該模式的五大要素(完善的市場競爭,價格的透明程度,創新的共享機制,協同創作體係,迅速擴張的市場)。同時,他也給出了網絡文化維持原生性的8個標準。不過關鍵在于網民變化了的口味:所謂新的稀缺品,不再是創意產品,而是滿足感。——這恰恰是盜版無法copy的內核。同時,愛恨交加的維基百科,終于讓KK修正了自己在《失控》中的觀點。他認為,自下向上的巨大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只從底部出發還不夠,因為即時性文化需要引導。聰明群氓通過蜂群思維帶來的是激進的震驚,然而領導者需要敏捷性控制才能如願讓目標成真。
如果說維基百科代表了Web 2.0的聯結主義,那麼Web 3.0需要的可能是數字社會主義。在這里,KK揚棄了濃鬱的政治意味,而將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的轉變,歸結為未來技術塑造的可能性。比如,“默認”帶來“黏性”,可能會帶來傾向性選舉,雲文化與物聯網,有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智能,但是同時帶來人和機器人相生相克的疑難雜症,即使求助Google的上行創造學,也無法撥開撲朔迷離的濃霧等等。
可以說,《技術元素》不僅強調科技改變生活,改變世界,更為讀者的數位人生做了一番驚心動魄的總結,這不啻為一次互聯網文明的冒險,其中不乏閃爍著智慧火花的未來學哲思。甚至篇末《連線》五周年引文集錦,都倣佛先知的語言,想必讀者會在與現實的碰撞中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