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歷史的新書《伊犁河谷》24日在烏魯木齊首發。 戚亞平 攝
新書《伊犁河谷》首發。 戚亞平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24日電(記者 戚亞平)24日,一本講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歷史的新書《伊犁河谷》在烏魯木齊舉行首發儀式。據悉,該書由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劉凡編著。
劉凡介紹,《伊犁河谷》歌頌新疆兵團第一代“西域雄鷹”和第一代“軍墾母親”。他們為屯墾戍邊“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最經典的體現出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大情懷。在這樣的大情懷下,他們演繹出與理想、信念、責任、信任、奉獻血脈相連的人間最無私的純愛情。同時,他們屬於一個為新疆經濟建設、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保衛邊防而戰的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在他們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那些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同時又穿越時空,成為我們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一個基礎,成為今天要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基因。“大情懷,純愛情、大時代”,使《伊犁河谷》在講政治中寓情懷,談愛情中含理想,寫時代中蘊文化。
“我想用自己的筆,去再現‘西域雄鷹’、‘軍墾母親’的風采,再現‘人類精神的活化石’、源動力,去重尋我們的‘生命基因’,重回我們的主流價值,以主旋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劉凡道出了寫作此書的初衷和目的。
劉凡坦言,寫《伊犁河谷》從何入手寫,不是一部小説就能完成的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放在世界人類史上,這是一個壯舉,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之初,十七萬雄性的力量,撐起了西域的脊梁,先後到達新疆的十七萬母性的溫柔,孕育了雲杉參天、山花爛漫,生生不息,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不是小説,它是一頁頁真實翻過的沉重而鮮活的日曆。他們不僅僅經歷了這個挑戰,經歷了人性、人格、人的生存底線的挑戰,而且還越過了這個挑戰。它是經得住多角度,多學科來認真研究和探索的“人類精神活化石”。
在當日舉行的首發儀式上,與會專家和學者對《伊犁河谷》一書給予高度評價,並中肯的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與會專家和學者認為,《伊犁河谷》用充滿感情的筆觸,通篇貫穿了對兵團事業、兵團精神、兵團文化和兵團人的謳歌和讚揚,寫出了兵團人可貴的精神、高尚的靈魂和情操,用生動曲折的故事,回答了兵團人為什麼要這樣,兵團人為什麼能這樣等重大問題。對於人們更深入更深刻地闡釋兵團精神,唱響兵團精神,用新的視角賦予兵團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用文學藝術作品表現和傳承兵團精神,用偉大的兵團精神培養屯墾戍邊事業的合格傳人,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與會專家和學者還認為,《伊犁河谷》同時又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學水準、可讀性很強的藝術佳作。作品結構完整,敘事手法嫺熟,文字優美動人。用生花妙筆描繪了新疆尤其是伊犁河谷的壯美山川和優美景物,藝術地摹寫了新疆濃郁的地域風情和民族風情,全景地再現了兵團初創時期維穩戍邊、墾荒造田、營造綠洲的壯闊場面,細膩地展示了軍墾戰士獨特豐富的愛情生活,傳神地表現了兵團人的革命理想主義、樂觀主義、浪漫主義的博大情懷和性格特徵。讀後使人掩卷沉思,回味良久。文學藝術上的成功,對於兵團文藝創作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