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圖書《舌尖上的中國》首發 沈星助陣發佈會

時間:2012-06-20 13:25   來源:人民網

  沈星助陣發佈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就成為中國全民議論的焦點和話題,而這部紀錄片的姊妹篇——圖書版《舌尖上的中國》也已經由鳳凰出版集團正式出版。19日下午,光明日報社、中央電視臺、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新書首發儀式,發佈會上,著名主持人沈星和美食家黃珂表達了對影片的喜歡和對新書出版的期待。被誇為美女的沈星認為,美麗會褪色,美食能傳承。而黃珂更是在現場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去他家嘗嘗家常菜。

  陳曉卿:主角非食物,而是人

  《舌尖上的中國》5月14日起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引發了超乎預期的社會關注和收視效果。該片用鏡頭下的“美食”傳遞著中國社會悄然發生的變化,以獨特的人文視角表達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認為,每一集的主角並非食物,而是人,“人如其食,食物總是與人聯繫在一起的。那些生動鮮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後,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態度。”所以,《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魅力不僅在於讓世界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也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恩和自然的敬畏。

  著名美女節目主持人沈星對於陳曉卿的看法表達了認同,“的確如陳導所説,美麗的顏色總會褪色,而美食能實實在在傳承下去。作為一個電視人我非常能夠體會到《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過程當中,背後所付出的艱辛,每個鏡頭,還有包括每一次的尋找,還有你對食物是不是真的非常非常熱愛,無一不可才能夠完成這樣一部作品。”

  新書呼籲:別讓美好成回憶

  在人們熱情表達對《舌尖上的中國》的喜愛,分享家鄉美食的時候,另一種聲音也在迴響:“這美得完全不像是紀錄片,而像一部宣傳片。”這聲音正是對近期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回應,甚至有網友寫了另一個版本《舌尖上的中國》:“冬天來了,當我國東南某地的人們用藍礬為韭菜保鮮時,華北平原上正有人忙著把舊皮鞋做成膠囊……”

  在食品工業産品線面前,傳統食物的手工炮製日漸彌稀、也無力抵擋,人們習慣了機器加工而成的臘肉,方便快捷的工業化卻帶來了洪水猛獸般的食品安全問題,足夠的食物,卻沒有足夠的安全。《舌尖上的中國》適時出現,更替人們表達了對食品安全的憂慮。

  觀眾對片中不少傳統的加工方式印象深刻。在雲南諾鄧,村民用傳承幾百年的古法熬製井鹽,火腿要腌制3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興臘味家為保證品質,臘腸全部用手工製作,僅僅是腸衣就要存放1年以上;廣西柳州阿亮家的祖傳酸筍至少還要3天時間才能出缸,可第2天有人要來買筍,他決定推掉訂單;下堯村民用植物的葉子給糯米上色……

  在《舌尖上的中國》裏,人們體味到久違的感動,這種感動來自人類對自然饋贈的感激和珍視,也有都市人心靈深處的某些缺失,更有人類對自我勞作的認可和尊重。《舌尖上的中國》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大家,尊重食物也是尊重人類自己和共有的未來。而《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顯然表達出了人們心底的呼籲:別讓美好僅剩回憶。(蔡震 劉凱)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