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王樹增推出非虛構作品《1901》修訂版

時間:2011-05-09 09:02   來源:京華時報

  推出非虛構作品《1901》修訂版

  王樹增願與讀者素面相對

  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中國近代史系列作品之一《1901》修訂版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昨天,王樹增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1901》是一部非虛構作品,需要反覆進行修訂。在創作中,他努力摘下文化慣性給他戴上的面具,試圖無限接近歷史真相。正是由於動畫片中的人物不戴面具,出生於1952年的王樹增最愛看動畫片。

  非虛構文體 時髦又紮實

  《1901》是軍旅作家王樹增撰寫的中國近代史系列作品之一,初版于2001年。時隔10年,王樹增改正了書稿中的一些差錯,添加了一些史料,重新修訂後出版。王樹增説:“我重新核對了所有史料,針對讀者、同事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在這次修訂過程中,王樹增還有一個重大發現,“在庚子事變中,為八國聯軍打先鋒的竟然是中國軍團,他們都是英國人訓練的中國人。我找到了確切的史料,為此,我在這一版中新增加了這樣一章內容。”

  《1901》修訂版打出的招牌是“非虛構”,王樹增直言這是個他認同的時髦詞彙,但將文學作品氛圍虛構和非虛構非常合理。所謂的報告文學與“非虛構”不一樣,它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其虛妄成分過大。他認為,非虛構有三個特質,即:從情節到細節都要有史料做依託、都有明確的出處;對人物的評價必須做到最大可能的客觀;必須為讀者提供個人化解讀,人云亦云沒有價值。

  寫歷史為 讀者服務

  談及創作此書的目的,王樹增説:“庚子事件是世界史上駭人聽聞的事件——一個國家的朝廷逃跑了,外國人佔領了皇宮,如此奇恥大辱是如何造成的?這本書説的其實是這個。”

  王樹增認為中國人應從這一巨禍中總結一些經驗。比如,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強悍的民族,若要保持這種強悍,就要求變,而且不能晚,不能錯過最佳時機。“當年的戊戌變法沒有成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辛亥革命。”再比如,一個民族需要認識本民族的缺陷。“就中國來説,優勢在文化,缺陷也在文化。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封閉性文化,造成民族至今不變的心理——趨於保守、回避變革的惰性心理。”王樹增也稱,人們常説中華民族不缺進取精神,但進取精神的精髓是自我否定自我更新,“不能死抱著文化拯救自己,除非與時俱進。”

  王樹增直言,他寫史就是為當代讀者服務,為當代中國服務。“以史為鑒,照一照當代人自己,血脈中有哪些是要視為珍寶的,另外也要看到自己血脈裏要剔除的東西,妄自尊大、數典忘祖都很可怕。”

  戴著面具早已習慣

  王樹增在《1901》修訂版後記中寫到,他之所以選擇描述110年前的那段歷史,是因為中國人千年不變的面孔在那個時候突然表情急劇豐富起來,猶如舞臺上誇張的戲劇表演。“百年以來,在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人依舊在用戲劇精神支撐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於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種種歷史悲劇得以再次發生。”

  王樹增解釋,他所説的戲劇精神具體到戲劇領域,就是臉譜藝術、面具藝術。“在東方文明中,中國、日本這一藝術最盛,人的真實面目被掩蓋起來,其實這是違背現代戲劇藝術精神的。更可怕的是,這種面具藝術被用於了日常生活,至今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戲劇狀態還是混淆的。”王樹增説,這是傳統文化留在我們基因裏的東西,“大家在公共社交中戴著面具,已經習慣了,你戴,我也戴。”他認為,這種面具不等於沒有誠信,説虛偽也過於偏頗,“只是大家覺得戴著這種面具比較安全。”王樹增説,面具的消亡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現在的年輕人這種面具色彩就弱一些了。“都説一代不如一代,我不這樣認為,一代比一代更加掙脫束縛,年輕人在固守本土文化的同時,正在積極主動地與世界先進文化融合。”

  拒絕學者專家稱謂

  王樹增“非虛構”中國近代史系列包括三部作品,除《1901》(修訂版)外,還有《1911》《1921》。其中,《1911》寫的是辛亥革命及其前後的歷史,目前已經完稿,將於今年辛亥革命100週年前夕面市。《1921》還沒開寫,王樹增還在閱讀積累狀態。他透露,《1921》是試圖解釋那個年代為什麼政治一片混亂,學術卻異常發達,形成了思想繁榮的黃金期,“至今我們還在享用那個時代的學術成果,這該如何解釋?”王樹增認為,在20世紀頭三十年,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懂了中國這三十年,就能讀懂這個華夏民族,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揭開近代以來民族心靈發展的歷程。

  無論是戰爭系列,還是近代史系列,王樹增的創作無疑都是在解讀歷史。但是他堅決拒絕“學者”“專家”這樣的稱謂,“我只是一個作家。”他不喜歡、也反對調侃式、痞子式的歷史解讀,“嬉笑怒罵誰不會,那是投機取巧。解讀歷史,除了要把考證的工夫做到家,也要把文學創作的工夫做到家,讓作品保留文學品質。”

  王樹增坦言,若干年來,他讀書、寫字都是真誠的。“儘管在寫作的時候,我也戴有文化慣性這一面具,但是我在逐漸克服,努力摘掉它。我臉上還有油彩,但你能基本看清我的面貌,我爭取和讀者最終素面相對。”他説,如果讀者評價“老王的書可以一讀”,他就滿足了。他笑言,希望這樣的稱讚永遠延續下去。

  花甲老人最愛動畫

  厚重的歷史和充滿童真的動畫電影,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種事物,但在60歲的王樹增身上卻巧妙結合在了一起——他熱衷於解讀厚重的歷史,也熱衷於觀看國外動畫大片,“我現在最惦記的就是26日要上映的《功夫熊貓2》,我一定要看首映場。”

  在王樹增看來,只有動畫片中的人物是不戴面具的。“儘管動畫片也是成人製作的,但是它至少撕開了一條口子,讓我們懷念童真。”王樹增説,動畫片遵循的是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而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是最可愛的。動畫片想像力豐富奇特,對善惡鬥爭總保持樂觀情緒,“深藏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雖然淺顯但很深刻,很多標榜為精英的人並不懂得這些道理。”王樹增感嘆,在欣賞這些影片的一瞬間,他覺得世界是那麼美好,人間充滿了希望,感覺自己的心靈獲得了滋養。他每次觀看動畫片都偕夫人同行,“在我的感染下,她現在對動畫片的上映資訊也很關注。你也要綁架老公、帶著孩子一起去看,少看不三不四的電影,包括那些國産大片。”王樹增説,愛上動畫片的人,他的世界就會變得漂亮、廣闊,否則就會越來越萎縮。

  本報記者 袁洪娟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