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精英向左大眾往右 中國書業改革開放30年

時間:2008-09-02 09:56   來源:出版商務週報
  2008年,受難和榮光,中國人讓世界記憶和體驗了這個民族不同尋常的堅韌和自強。雪災和地震襲擊了2008年的春天,但中國人堅強的品質、團結的精神和大愛的情懷,帶給世界無盡的感動和讚嘆。接下來,平安奧運的奮進和喜悅充滿了2008年的夏天,剛剛從災難中緩過勁兒來的中國人民,用真誠的友善和毋庸置疑的信心,帶給奧運大家庭最美麗的祝福和最偉大的超越。
  
  中國2008年的故事,檢驗了一段充滿艱辛與榮耀的時間之旅:1978年至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恰好走過30年。可以假設的是,如果沒有這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很難有如此快地從災難中走出來的能力,以及在奧運大家庭面前創造如此榮光的機遇。
  
  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出版不但一直處在這一革命性變化的風口浪尖上,而且也是改革開放的助推器和鼓風機。因為出版承載的是政治和經濟,更是思想和文化。
  
  把我國出版改革開放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10年。從文化層面,這三個10年各自代表的關鍵詞正好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網路文化。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眼中的西方及與西方相關的一切,無不被妖魔化。改革開放之初,封閉的國門一打開,中國人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欲,對外來文化的熱情噴涌而出,由此引發了人們對西方圖書罕見的閱讀熱潮。那是一個非經典、非西方圖書不讀的年代。而此時的中國出版業,百廢待興,少量的出版機構,稀少的出版門類和品種,極為有限的出版産能,難以滿足人們強烈的閱讀需求,“書荒”是那一時期出版業的關鍵詞。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組織印刷了35種外國文學名著,共1500萬冊,平均分發到各省,自然是杯水車薪,難解饑渴。通宵達旦排隊購書的現象在許多城市同時出現。另一方面,處於思想解放初期的中國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尚且受著太多舊時代的桎梏,體制和機制仍是舊時代的模式,一些解放出版生産力的嘗試需要膽識和勇氣,一些在今日唾手可得的書,如《飄》、《尼羅河上的慘案》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圖書,“走向未來叢書”、“走向世界叢書”等系列叢書,在當時不但引起了思想大討論,有的甚至差一點引起政治風波。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10年,出版就這樣不僅成為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成為改革開放的利器。
  
  在那樣一個精英意識佔主導地位的年代,在那樣一個知識分子胸懷濟世價值觀、狂熱地渴望啟蒙他人和被他人啟蒙的年代,人們以對美學、哲學和文學的崇拜,以對先鋒姿態的欣賞來表達他們對人文精神的認知。黃金般的理想光芒照耀著整個社會,像《美的歷程》和《存在與虛無》之類的高深著作也成為暢銷的大眾讀物。西方的各種主義和思潮則你方唱罷我登場;而詩人和文學家,這個理想主義最典型的符號,受到普世的歡迎。
  
  進入20世紀90年代,濟世價值觀決絕式轉身,社會一度陷入“自我救贖”的泥淖。就像80年代的人們狂熱地追求文化一樣,90年代,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拜金主義一時擁有了至高無上的話語權。人文精神與市場競爭之間的激烈衝突,讓人們迷惑、焦慮和痛苦。90年代初期爆發的中國文化思想界曠日持久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其間的質疑、反叛和顛覆,在出版物市場的表現便是王朔“油嘴滑舌地調侃並嘲諷一切傳統與理想”的大行其道,以及主流評論家們對王朔的全盤否定。但無論如何,上一個歷史時期潮流洶湧的西方經典已開始漸行漸遠,代表通俗文化的港臺武俠和愛情小説,從地下渠道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登陸並步步北行,乃至在一直由精英文化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大陸登堂入室,遍地開花,到最後由一直高舉學術文化大旗的三聯書店出版《金庸全集》並一時洛陽紙貴方才塵埃落定。這一過程對中國出版和文化的意義在於,借市場經濟之勢的大眾文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始了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並很快成為一種主流文化。“人文精神”大討論在這股文化的衝擊下最終銷聲匿跡,于90年代中期不了了之。
  
  世紀之交,更高一波商業大潮借無所不能的電子技術,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消費模式,全球化不再只是一種理念和願望。而技術對圖書寫作、出版和閱讀模式改變之巨,沒有哪一個國家比得上中國。被西方世界稱為全球意識形態“最後的堡壘”的中國出版,在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裏出現的變化,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網路對閱讀生態的影響:網路創作、網路閱讀、網路與出版的互動與轉換,網路銷售與購買。網路文化成為此階段的最強音。
  
  2008年4月,本報與《長篇小説選刊》及六大文學網站聯合在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暢銷書作家實力榜”和“首屆中國網路原創作家風雲榜”(以下簡稱“兩榜”)的揭曉和發佈,以北京開卷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的數據調查為依據,準確傳達了當下中國社會的文化閱讀形態。“兩榜”所反映的既有對過往文化生活的反思,也有對最前瞻、最具發展潛力的文化生活的預報和表達,從而成為反映文化生活的晴雨錶。從“兩榜”的作家作品可以看出,人們關注的內容日漸駁雜且多元,休閒與娛樂滋養了越來越多的圖書門類,相同的內容可以在不同的媒體形態中被放大和擴充,將最古老深遂的傳統文化經典解讀成最現代、最實用的心靈雞湯和職場生存法則,這一切,創造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圖書市場的銷售奇跡。雖然此時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和網路文化之間,還時有口水仗,但其勢也弱,其音也弱,倒呈現出各有各的舞臺,各有各的生存樂趣和發展空間的態勢。
  
  有人擔心,網路文化的大行其道,最終會將文化變成垃圾。對此擔憂,我們姑存之。
  
  走過了30年改革開放旅途的中國出版,面對無疆無界的網路,下一步會走向何處?(歐宏 宋學鵬)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