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要聞播報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30年造林保存面積達3.9億畝

2008-08-22 10:36     來源:林業局網站     編輯:張方翼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作出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壯麗篇章。

  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廣泛發動與精心組織,經過三北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9億畝,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使58.64%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三北工程為我國營造林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把營造林建設壯舉濃重地寫在了廣袤的三北大地上。

  走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路子。多年來,三北地區各地始終堅持生態經濟型發展模式,突出農民物質利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程營造林的運作機制與組織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投身工程建設、提高營造林品質的積極性,形成了全社會關注品質效益的良好意識與氛圍。吉林省洮南市北部半山區著眼于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將鄉土樹種山杏開發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提出了建設百萬畝山杏基地的戰略構想,逐步實現了以杏治山、以杏治旱、以杏致富的目標。目前,山杏面積已達60多萬畝,年産山杏核500多萬公斤,實現産值2000萬元,山杏種植與利用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

  制訂科學建設規劃,確立科學技術路線,保障營造林建設品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林業部編制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確定了三北工程指導思想、建設方針、總體佈局、品質標準,對工程建設、營造林品質管理髮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根據三北地區自然條件多樣、立地類型複雜的特點,確立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指導、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實行以林為主,農林牧結合;以生態林為主,多林種結合;以人工造林為主,造、封、飛結合;以灌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為工程營造林品質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奠定營造林建設基礎。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將工程建設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工程,實行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制,建立核查、考核、通報、獎懲制度,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將工程品質與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掛鉤,加強對工程建設的組織、督導和檢查,大幅度提高了營造林建設品質,使造林保存率和核實率逐年提高。

  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增添營造林活力。在工程建設中,各地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並存,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兼顧的方針,貫徹落實“誰造誰有,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按照穩定所有權、放活經營權、保證收益權的原則,積極推行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加速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流轉,不斷完善林業政策,明晰林業産權,創新經營機制,調動各類經營主體參與工程營造林的積極性,非公有制林業快速健康發展,增強了工程建設自我積累和發展的動力。

  依靠科技進步,推廣適用技術,提高營造林品質。長期以來,三北工程建設將10%的資金用於實用技術推廣,同時設立科技進步推廣獎,先後推廣深受農民歡迎的先進實用技術1200多項,大幅度增加了營造林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建設品質。推廣抗旱造林系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多個百分點;推廣飛播造林綜合技術,使造林成效提高20%,並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不宜飛播的禁區。

  三北工程營造林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工程營造林品質意識不強、管理制度不健全、機制不活等不容忽視的問題。新時期三北工程將按照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總體部署,不斷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追求森林效益和功能的多樣化,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在高標準、高品質營造新林的同時,突出抓好成過熟、殘次林分的更新改造和森林資源的科學經營與利用,更新品質理念,轉變思想觀念,轉換動力機制,改進管理方式,以産權改革為突破口,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努力實現新時期營造林品質管理工作質的飛躍,為全力推進三北工程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貢獻。(張小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