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轉三如何轉?臺商會長們指點迷津
未來十年,是大陸實行十二五、十三五計劃的十年,也將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的十年,內需拉動將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為配合大陸臺資企業快速發展,為讓臺資企業更好地因應大陸經濟及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臺資企業的未來發展,國臺辦在中央統一部署下為臺商轉型升級開展了大量工作,全國臺企聯也多次舉辦臺商轉型升級活動,併為此專門成立了轉型升級功能委員會,籍此推動臺商轉型升級。
如今,在客觀環境發生極大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推動企業轉型或升級顯得越來越迫切。那麼,常年為臺商發展奔波的會長們,他們在政策的最前沿,又了解臺商企業的最實際困難,他們對臺商如何二轉三(指從第二産業轉型升級至第三産業),有些怎樣的見解呢?
我們特地採訪5位會長,各自觀點和見解深刻,觀察與著重的點也很獨到,能讓有需求的臺商有所反省,或受到一些啟發。
郭山輝
全國臺企聯會長
記者:針對目前臺商所處的境況,您如何看待臺商二轉三的迫切性?臺商為何急需二轉三?
●郭山輝:大家知道,目前,大陸製造業的各項成本都大幅上漲,環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上世界景氣的低迷,最重要的是本土的廠商也漸漸成為臺商強大的競爭對手。當企業面臨生存的挑戰,往附加價值高的一端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從全世界的經濟局勢來看,大陸的內需市場是相對還看好的,臺商從製造轉銷售、走通路、創品牌,全力爭取大陸的內需市場是目前唯一的道路。
記者:以您的經驗,您認為臺商應如何二轉三?可以有怎樣的途徑?怎樣可以避免少走彎路?
●郭山輝:臺企聯這些年一直在協助臺商升級轉型,有幾個方向可以去努力:
1.從本業的製造走向銷售端,建通路創品牌,大陸的許多通路屬於寡佔,收取的費用過於昂貴,對於正在創立中的品牌根本無力負擔,所以臺企聯致力於創建臺商自己集體的通路,以期能扶植臺商將優質的産品,以合理的價格銷往大陸內需市場,進而建立消費者的信心,創建品牌;
2.做異業投資,投資于服務業、教育、醫療業、房産業,或其他第三産業的項目,以期慢慢分散風險,嘗試多角化的經營,臺企聯也會提供與介紹許多投資的資訊,供會員選擇。
記者:據您了解,現階段有哪些比較成功的、典型的臺商二轉三的企業和案例,請您例舉幾個。
●郭山輝:目前比較成功的,大多是長年佈局于內需市場的企業,譬如康師傅、旺旺、元祖等食品業,近期比較知名的應該屬達芙妮等日用品類,大部分的企業都還在努力中。
葉惠德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新聞發言人
記者:針對目前臺商廣泛談論的二轉三問題,您如何看待臺商二轉三的迫切性?臺商為何急需二轉三?
●葉惠德:臺商從事的二産通常有兩種形態:代工、外銷。隨著成本增加,大環境景氣不好,供過於求,“蠟燭兩頭燒”,一邊訂單減少,一邊成本增加、價格變低,這絕對沒有辦法做的。
記者:那麼,臺商應如何二轉三?
●葉惠德:內銷其實也蠻困難的,通路的成本很高,廣告的費用很高,要做內銷就一定要做品牌,品牌是錢堆起來的,初期要有很多的錢墊進去,所以首先要準備好資金。
産品不等於商品,做服務業的態度與做製造業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需求的人才也不一樣,你絕對不能要求你現在的幹部幫你去做服務業,他們的思維模式與觀念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第二點,需要有新的團隊。
第三,最好要有合作夥伴,要找找看是不是有做三産的合適的夥伴,它正好需要你二産的産品,兩者結合起來,事半功倍,成功機率就會比較高;且合作夥伴通常可以有資金進入,或至少可以分擔部分風險,這也是避免少走彎路的方法。
記者:對於“二轉三”這個概念,您如何理解呢?
●葉惠德:大家都在講二轉三、外轉內,其實我是想,一個人如果你肝不好,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換肝嘛,所以企業也一樣,升級是不是更重要?任何一個危機就是轉機,就是因為人工貴,就會督促你加快腳步地去做自動化,去做産品升級。如果説你還沒有到要換肝的程度,也不要急著去換肝,二産還有機會點的話,一面做升級,一面做轉型,可能比做全面轉型的效果,能馬上看得見。
我一直覺得,應先把升級效果做出來,同時再做轉型,為什麼一定要轉?因為你不轉不行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做升級沒有問題,不代表你永遠沒有問題,你要想5年後、10年後、20年後,是不是會有問題。也就是説,居安要思危。所以轉型的事情很早就應該著手,轉型也不只是在出現問題了才考慮的,時刻都要準備著。
更何況現在三産也不是沒有問題啊,也有很多商場做不來關閉的,所以説,任何一個經濟環境裏,即使景氣再好,也有倒閉的企業;縱使景氣再差,也有賺錢的企業。應該説,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産業。
記者:據您對臺商的了解,可否請您簡單介紹一兩個目前臺商轉型升級比較成功或典型的案例。
●葉惠德:我舉個例子,腳踏車有一段時間在臺灣幾乎奄奄一息了,大家都在開車、開摩托車了。做腳踏車的企業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轉型跟風去做摩托車;第二條,讓腳踏車不只是代步的工具,變成健康産品,就像捷安特。捷安特就是把産品升級,不是轉産,而是給産品一個附加價值,注入騎行文化,就形成了“假日不開車,而是騎腳踏車去運動”的風尚。接著,很多附加産品就出來了,安全帽、護膝,它運用高科技,使腳踏車變得很輕,還可以折迭,這就是創造價值,這就是從二産到三産的升級過程,給二産賦予了一個創造性的概念。現在腳踏車利潤比以前好很多,以前一部幾百新台幣,現在幾千甚至幾萬元新台幣。所以我們絕對不盲目地做轉型,你要了解你企業現在在什麼地方,你現在需要什麼東西,不要急著去轉型,要做出一個好的決策和判斷。
我以前當兵時,是預備軍官,教戰術課程,知道“攻擊需要防守的三倍力量”。同樣的,你的同行業者,人家已經在那裏站穩了,你要把它攻掉,你要花它的三倍力量。換句話説,你要虧錢虧很多。如果你做産品的差異化,就把消費者做了區隔;如果你從競爭力最小的行業和地區入手,也就避開了赤裸裸的搏弈。如王任生,從聖誕燈具到百貨業,且立足河南,穩穩地站位了腳根,現在家樂福、沃爾瑪若想進入河南,也不一定拼得過丹尼斯百貨。
記者:當大家都轉型到三産後,對於未來三産的競爭市場,您怎麼看?臺商應怎樣作為?
●葉惠德:未來的消費市場,都會切割成小眾市場。臺商要進入這個市場,就要先找到獨特的定位,把産品做形態的區隔。也就是説,這小眾市場,也可以由你企業自己來創造。
好好善用偉人的話,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競爭力弱的地方入手;“發展是硬道理”,做企業是走上一條不歸路,你不能停!
臺企聯是通過辦活動,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無非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政府給予一些稅費的減免,企業需要資金的時候政府給予一些融通的方便。臺企聯能做的就是,企業起跑的時候,推你一把,以後你要靠自己跑了,因為我推完你,還要推別人啦。自助者,才會人助、天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