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高層涉嫌向供應商索賄 採購制度存漏洞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帝國,正在經歷“賄賂門”的煎熬。
接二連三的跳樓事件讓鴻海集團成為公眾焦點之時,新的麻煩又“光顧”鴻海。 近日,鴻海集團驚爆高層涉嫌向供應商索賄的消息被媒體披露。對於媒體報道的情況,鴻海集團一方面稱大部分情況不屬實,一方面又承諾將在一個月內予以披露。
但據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獨家獲悉,由於大陸警方于辦案期間意外查獲鴻海集團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鄧志賢的犯罪事實,也由此引發了鴻海集團體系內反腐浪潮。
這場“賄賂門”緣何引發?被堪稱天衣無縫的鴻海採購管理體制為何出現漏洞?本報記者經過近一個月的持續調查,力圖剝開層層迷霧。
嫌犯“抖”出“賄賂門”
2012年,鄧志賢所在的SMT涉及採購額高達百億元人民幣,執掌SMT多年的鄧志賢也因此成為各路供應商“上供”的重要環節。
“鄧志賢的落馬很偶然。”2013年1月24日,記者從一位權威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他是被其他案件的一位涉案人舉報而被大陸警方控制。”
50多歲的鄧志賢在鴻海集團擔任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技術委員會總幹事兼經理。據記者了解,除鄧志賢被抓,還有數名技委會的幹部被協助調查,而作為SMT前資深副總兼SMT技術委員會副主委的廖萬成因與此案密切相關而不知去向。
據悉,鴻海集團旗下設有30多個技術委員會,這些委員會負責某個專業領域採購及項目審核工作。除了SMT技委會,還有如IE(生産工程)技委會、自動化技委會、機構産品技委會等。這些技委會的人員,在採購方面有一定的決定權。
熟悉鴻海集團技委會運作的人士透露,技委會在採購中充當的角色,就類似于國內眾多招投標中心的“專家委員會”。在涉及到專業領域的生産工藝與生産技術問題上,必須由技委會來審查産品生産工藝的合理性。
正是這樣的制度設計,無形中讓鄧志賢等技委會的關鍵人士擁有了核心的採購權力。據悉,2012年,鄧志賢所在的SMT涉及的採購額高達百億元人民幣,執掌SMT多年的鄧志賢也因此成為各路供應商“上供”的重要環節。
然而,夜路走多了容易撞鬼。權威人士獨家對記者透露,由於其他案件的涉案人為了立功,吐露了鄧志賢等人的索賄細節。2012年9月,深圳檢察機關對鄧志賢實施了批捕。據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獲悉案情之後,明確表態希望大陸警方能夠深挖,徹底將鴻海集團採購環節中的“蛀蟲”予以剷除。
與此同時,深圳政府高層也對此案極為重視。一樁普通的賄賂案件,因為鴻海在深圳經濟的重要地位而顯得格外敏感。據悉,各方正在全力調查鄧志賢背後其他更高級別人員的涉案情況。由於案件還處於偵破階段,記者的採訪也被深圳相關部門婉拒。
此前臺灣媒體報道,鴻海集團行政總經理兼商務長李金明于2012年9月接到檢舉函,函內指控SMT高層長期向供貨商索賄。於是郭臺銘要求向大陸公安部門報案,並要求李金明組成項目小組做內部調查。臺灣當地刑事局接獲鴻海報案,並已向大陸公安調閱資料協助調查,而且被協助調查的鴻海高管超過10人。
對於此前臺灣等媒體披露的諸多鴻海高層涉案情況,鴻海集團發表了聲明,認為大部分與事實不符。但鴻海也表示,董事長郭臺銘已指示,將嚴查舞弊人員及原因,嚴令不容許相關事件再度發生。
“完美”採購制度存漏洞
“除了與事業群老總‘合謀’之外,像SMT這樣的技委會在設備採購方面還擁有主導權。”
從表面上看,鴻海的採購制度堪稱規範。
一位從事過採購的鴻海前員工告訴記者,其採購制度主要分為BOM(物料清單)採購和非BOM採購。其中BOM部分是用於生産産品所需的配件和原料,通常較大部分為消耗品;非BOM採購則是指在生産過程中需要的生産資料,包括設備、輔料等等。
鴻海採購制度的規範性體現在,供應商均需經過嚴格的篩選。在所有産品(BOM與非BOM)採購之前,供應商必須具備完整的法人資質,産品安全性需達到各種認證要求。在篩選過程中,會先安排生管(生産管理)、品管(品質管理)、工管(工程管理)、經管(經費管理)這四部門的主管去察看工廠。但若採購涉及非BOM的設備或者BOM具有特定生産工藝的産品,技委會將進行終審。經審查合格後,才能發給供應商一個編碼,即表示其已獲得採購資格。
在篩選好供應商之後,還須對産品進行試樣。試樣合格後,就開始進行報價。鴻海擅長比價,所以採購方會經常要求COST DOWN(降價),這會給供應商帶來較大的利潤壓力。
供應商與鴻海簽訂供貨合同後,就能得到供應商編碼,但這並不意味著可安穩地做鴻海供應商。每季度一次的評估將直接影響其供貨商的資質。每次評估,仍然是由生管、品管、工管、經管這四大管線上的人共同負責。
四大管線是鴻海創造性建立的獨有管理方式,這四個管理部門各自獨立,但又密切協同,對企業的日常生産運營進行監控管理。這種管理體系看似非常“完美”,供應商要同時搞定四個負責人似乎會很難。但其實不然。通常四大管線的負責人都隸屬於事業群(鴻海集團下面設有諸多事業群,分管不同板塊)下面的垂直部門。“如果事業群的老總打招呼,情況就會不同。”
“除了與事業群老總‘合謀’之外,像SMT這樣的技委會在設備採購方面還擁有主導權。雖然四大管線的人都必須把關,但技委會是最後簽字的。而且,假如四大管線中的其中任何一個部門不簽字,技委會還能給他們施加壓力,促使採購得以通過。”一位在鴻海做過多年生産管理的員工告訴記者。
與鴻海有十餘年合作關係的某深圳企業高層人士賈蘇(化名)對記者坦言,鴻海、英業達這些臺灣企業跟早期進入大陸的臺灣家族企業不同,“在早期進入大陸的臺灣家族企業中,從財務到老總都是一家人,他們極少為了獲得採購訂單去選擇賄賂的方式,但是現在鴻海這些企業裏面掌握了極大權力的臺幹(臺灣幹部)卻可以成為供應商們獲得訂單的捷徑。在鴻海,只要敢向臺幹砸錢,很多事情都好辦。”
在權力過於集中而幹部又缺乏自律的情況下,鴻海嚴格的採購制度遭遇極大的挑戰。
反腐衝擊波
鴻海的供應商體系正在經歷衝擊之外,其內部也正在經歷調整。
鄧志賢賄賂門事件被曝光之後,一些與鴻海有合作關係的企業也正在經受衝擊。
消息稱,鴻海已終止了與供應商深圳德律的合作。深圳德律主要生産電子産品檢測設備等。不過,目前德律並未承認賄賂行為。而在記者多方調查之後,可以確定的是,位於東莞為鴻海做SMT配套的企業已涉案。據悉,隨著鄧志賢案件的進一步深入調查,鴻海的供應鏈會出現相應調整。
鴻海供應商體系正在經歷衝擊之外,其內部也正在經歷調整。近日,鴻海員工對記者披露,IGDBG(新綠數)事業群已經在鴻海的賄賂門風波中解散,人員分流基本結束。
“已經協議離職了,目前走了很多人,我們部門就剩我一個人。”原IGDBG(新綠數)事業群的一名員工告訴記者,“據説解散原因是IGDBG相關負責人商業犯罪,事業群連續兩年虧損,他和他的幾個死黨手下卻大吃回扣。吃得太厲害,把郭惹怒了。”
據內部人士透露,解散事業群的通知下達後,原先IGDBG負責電視和LED的生産線員工均被分流到CCPBG(消費電子産品)事業群,平板電腦生産線員工被分流到FIH(富士康國際)。有員工表示 CCPBG給的待遇難以接受。短短兩個多月裏,數千人在分流中離職。
IGDBG新綠數事業群成立於2012年初,其係在2009年6月成立的TMSBG事業群(科技整合服務事業,Technology Merging Services Business Group)改組更名而成。自2009年起,在湖南衡陽建有生産研發基地。以研發、製造電子書、平板電腦、電子相框、LED節能燈具、智慧空氣濾清器等産品為主要業務,是全球E-Ink電子書、數位相框供應商。IGDBG本來是富士康産品創新與轉型的重要事業群,但自成立以來,近兩年連續虧損。郭臺銘為此曾經多次警示,希望其扭虧為盈。
成立不到一年時間的新綠數事業群被裁撤,對於鴻海而言,是借反腐來調整部門,還是有其他考慮?對此,截止到記者發稿前,鴻海尚未予以回應。
鴻海日前表示,已修正採購作業程式,嚴控主管操守,不容許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然而,在供應鏈管理部門,至今並無制度上的修訂文件大規模發佈。“富士康的監管制度已屬規範,但出現腐敗窩案仍需從制度層面進行反思。”一位富士康管理幹部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