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轉型與浙江經濟發展比較
臺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重要轉型期,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轉型,實現了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從一個農工並存的二元經濟社會進入農業、工業、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躋身“新興工業地區”行列,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在經濟轉型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浙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浙江目前狀況與臺灣20世紀80年代相似
我省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面臨的矛盾問題,與臺灣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比,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是經濟發展階段基本相同。1986年臺灣每人平均GNP為3993美元,我省每人平均GDP2006年達到3998美元,2007年提高到4883美元,處於每人平均GDP3000~5000美元發展階段。目前我省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7%和36.4%,也與1986年臺灣城鄉恩格爾系數37.6%和41.2%大體相當。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恩格爾系數劃分標準判斷,我省目前正處於臺灣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小康邁向富裕的過渡階段。二是産業結構基本相似。臺灣中小企業比重佔98%,我省中小企業比重佔到99%。在産業結構中,2007年我省三次産業結構為5.5:54.1:40.4,與1986年臺灣5.6:47.1:47.3的三次産業結構相近。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我省輕、重之比為54.8:45.2,與1986年臺灣的51.5:48.5基本相當。三是開放格局基本一致。2007年我省出口依存度為55%,臺灣1986年為50%。歐盟、美國、日本是我省目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場,比重分別為26%、19.2%和6.88%。1986年臺灣主要出口市場是美國、日本、歐盟,比重分別為48%、11.4%、10.8%。目前我省貿易順差626.2億美元,佔GDP比重為31.9%,臺灣1986年貿易順差為157億美元,佔GDP比重為20.3%。而且,我省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與臺灣20世紀80年代中期也基本相同。一是資源要素短缺。1986年臺灣資源要素制約經濟發展問題突出,土地資源緊張、礦産資源貧乏,石油95%依賴進口,製造業勞動力供需矛盾比較尖銳。目前我省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加劇,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結構性缺水問題凸現,能源原材料90%以上依靠外部調入,勞動力特別是技術工人緊缺。二是勞動成本上升。臺灣勞工工資自1980年代以來上升較快,1986年製造業僱員月平均工資比上年上升了15.8%,分別高出當年經濟增長率和勞動生産率4個百分點和8.5個百分點。勞動成本上升使臺灣勞動密集型産品陷入劣勢。近年來我省勞動工資在企業生産成本中大幅上升,導致一些産品價格低廉優勢的逐漸喪失。三是創新能力較弱。1986年臺灣研發經費佔GDP比例為1.14%,中小企業生産技術引進比例高達56.4%。目前我省研發經費佔GDP比重為1.34%,技術對外依存度為63%。四是貨幣升值壓力加大。臺灣由於連年增,1986年台幣兌美元比上年升值近11%。近年來我省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人民幣連續升值,對外貿出口産生了較大影響。五是環境保護壓力增強。20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民眾環保意識增強,1986年發生了鹿港反杜邦運動和宜蘭拒絕台塑集團投資建廠等事件。近幾年來我省群眾對環境訴求越來越高,已經先後發生了多起因環境問題引發群體性陳情事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