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言論

頂新“四當家”魏應行:為何需要伊藤忠

2009-01-17 16:16     來源:經濟觀察報     編輯:肖燕

  兩次金融風暴,兩次重要的股權轉讓。

  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之際,中國加工食品巨頭頂新集團正著手將集團20%的股權轉讓給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簡稱“伊藤忠”)。

  頂新國際集團(簡稱“頂新”)董事長、頂新內部人稱“四老闆”魏應行説,這是著眼于可持續發展。他們要用未來十年時間做好中國市場,作為頂新的大本營,以在2020年走向世界。

  十年之前的1998年,頂新不得不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康師傅控股(行情,資訊,評論)有限公司(0322.HK,簡稱“康師傅控股”)33%的股權轉讓給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簡稱“三洋食品”)。這是頂新進入大陸發展的第十個年頭,它在業務全面出擊之際突遭亞洲金融危機。

  這個時候的轉讓,是因為無奈。魏應行説,他們之前確實有些“自我膨脹”。

  2009年1月8日至9日的北京之行中,魏應行向本報詳解了引進伊藤忠的前前後後。“同胞兄弟四個人,相同的生活文化背景,在決策、思考模式上相近,同質性太高,必然會存在一定盲點、誤區。”魏應行説。

  十年

  1998年到2008年,作為頂新家族頂梁柱之一的魏應行,一改原來的行事作風,原本的鎂光燈焦點、魏氏兄弟四人中最有媒體緣的他轉為低調,2002年將工作重心轉戰到大陸發展頂新的加盟連鎖業務後,他更是幾乎從媒體版面上消失。這十年,正好是他個人人生的“四十不惑”階段。

  也就是這十年中,頂新經歷了一場“蛻變”。“1998年至1999年,我們自身過大的投資,又加上大陸經濟軟著陸、需求降低,還有亞洲金融風暴,無疑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魏應行回憶説。

  1998年之前,頂新在大陸的發展迎來第一個春天。

  頂新的前身是1958年創立於臺灣彰化的鼎新油廠,那是個家庭式的榨油工廠。1988年頂新來大陸尋找投資機會。時年29歲的魏應行帶了1.5億台幣的股本,隻身來大陸 “投石問路”,先期投資的幾個項目陸續失敗,來大陸的頭三年時間,魏應行基本上虧光了90%的股本。

  直到頂新決定投身速食麵領域。1991年成立天津頂益食品公司;1992年8月,第一袋“康師傅”速食麵在大陸正式上市。此後五年裏,康師傅速食麵在大陸“火得不得了”。

  “我們把賺到的錢,都投到這上面。”魏應行説。1992年剛進入速食麵領域時,頂新投入的是800萬美元;到1999年,速食麵事業的固定資産達到12億美元。

  1996年康師傅控股登陸港股,加速了頂新的擴張。魏應行説,當時的上市公司中有一種 “資金容易取得症候群”,信譽較好的公司一擴股增資就能籌到錢。由此,頂新一口氣從速食麵擴展到飲料、糕餅、快餐、房地産和大型超市等行業。

  “在1998年之前,我們四兄弟領導下的頂新,好比一輛法拉利跑車,只有油門、沒有剎車。坦白地講當時我們有些膨脹。”1998年4月,頂新甚至殺回臺灣,收購臺灣第二大食品企業味全公司。當時的頂新是全面出擊:右手要做好速食麵,與統一競爭;左手要做好米餅,與旺旺打;右腳要踢可口可樂、百事可口,爭飲料市場的份額;左腳要做餅乾,與當時的納貝斯克競爭;屁股要去撞家樂福、沃爾瑪;頭還要頂麥當勞、肯德基,做快餐。

  就在頂新擴大投資、把力量都分散出去時,1998年開始,頂新遭遇中國大陸地區經濟軟著陸、亞洲金融風暴。

  快速發展中積累的問題此間暴露。旗下快餐連鎖“德克士”當年的狀況,就是頂新的縮影。1996年,頂新收購快餐品牌“德克士”。當時,頂新對德克士的發展策略是“遍地開花”。魏應行回憶,到2000年收回來時,德克士是“遍體鱗傷”,一來一去之間投資虧掉了5000萬美元。

  1998年資金週轉失靈的頂新,不得不考慮出售康師傅控股股權。日本三洋食品的社長從報上得知這個消息,立即找到魏家兄弟,數日查賬後,當年7月,三洋食品不但同意以高於股價的價格、現金購買康師傅33%的股權,而且委託魏家兄弟繼續經營康師傅控股。

  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頂新痛定思痛,“即便是有機會,如果風險太大的話,我們也會慎重考慮出手。”魏應行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