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CPI跌 臺灣民眾感受“薪無力”
新華網臺北3月5日電(記者吳濟海 董佳)臺灣統計部門5日公佈,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下跌0.05%,與微幅下跌的數字不同,臺灣民眾和媒體近來卻抱怨物價一路上漲。專家認為,豬肉等民生産品價格上漲是民眾感受與CPI出現差異的誘因,但主因是民眾薪資上漲太慢。
農曆春節後,臺灣豬肉價格一路上漲。臺農業主管部門監測顯示,毛豬市場交易價在3月4日攀升至每公斤83.33元(新台幣,下同),創近10年豬價新高點。同時,米價也不斷上漲。飯店業者和便利店也相繼提升了滷肉飯、排骨便當價格,引發民眾怨言。
“原來滷肉飯才50元,現在已經賣到55元了。”從長安西路一家便利店購物出來的王女士對記者説,豬肉價格也一直漲,家裏的生活費要多花很多,物價在漲的同時,薪資不漲,生活品質會下降。
據了解,去年10月起,臺灣傳出小豬痢疾疫情,官方統計已死亡21萬隻小豬,養豬業者估計死亡小豬數量達30萬隻,佔小豬總量的三至四成。因此,供給量不足導致豬肉市場價格猛漲。
但臺農業主管部門認為,小豬成長需要時間,小豬死亡造成的市場缺豬肉時間應該出現在今年6、7月。現在毛豬供給量充足,豬價卻仍漲不停,主因就是豬農惜售,豬量供應一直不穩,交易價於是衝高。農業主管部門除了警告豬農別再惜售,同時呼籲“公平交易委員會”調查肉商是否哄抬物價。
為因應今年年中市場可能出現的豬肉供不應求,臺農業主管部門上周召集業者研商,協調冷凍肉品業者進口豬肉,首批可望本月中旬到貨。為平抑不斷上漲的米價,臺糧食主管部門將釋出第六批公糧。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民眾感受和媒體報道物價上漲太快,與CPI出現跌幅不一致,主要是因為豬肉、糧食等民生産品價格出現上漲,讓民眾感受很深。
他認為,民眾如此關切物價問題,反過來是更關注他們的薪酬上漲速度不夠快。如果薪酬上漲速度夠快,幅度夠高,那麼物價上漲感受就不會那麼強烈,所以,“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的薪水有更高的提升。”
對此,50多歲的計程車司機張師傅深有感觸。他説,十多年前他在工廠上班比現在掙得還多,但物價上,一隻雞的價格比原來漲了四五倍,“所以,生活艱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