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海上直航:造福兩岸民眾的“黃金通道”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林紅梅)兩岸“三通”自2008年12月15日正式啟動以來,至今已經5年。兩岸海運業界攜手合作,建立健全協商機制,全面落實兩岸海運協議,不斷拓展直航成果,兩岸海運快速、安全、共融發展。海上直航成為造福兩岸民眾的“黃金通道”。
兩岸直航大發展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16日在此間表示,五年來,兩岸海上直航實現了大發展。他告訴記者一組數字:
一是兩岸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直航港口由68個擴大到85個,直航船公司從60家增加到120多家,直航船舶從120艘增加到280多艘。累計完成客運量780萬人次,貨運量3.1億噸,集裝箱運量約880萬標箱,其中旅客和集裝箱運量年均增幅均超過了12%。兩岸客運航線、集裝箱班輪航線分別增加到9條、31條。
二是兩岸直航實現了健康、有序、穩定發展。兩岸共同加強運力調控和市場監管,建立並實施了兩岸集裝箱運價備案制度,從根本上遏制了“零運價”、“負運價”現象;嚴肅查處違規從事兩岸海上運輸的行為,確保兩岸航運由兩岸企業和船舶營運。特別是全球航運業在受到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等影響重創下,兩岸海運一枝獨秀,成為全球海運的亮點。
三是兩岸海運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客滾運輸積極發展,從廈門開通客滾運輸航線,延伸到浙江大麥嶼,再到臺灣北中南地區航線全覆蓋;相繼開通平潭至臺中、臺北高速客滾航線,成為首條高速客滾運輸航線;兩岸郵輪運輸從無到有,實現了大陸資本首艘郵輪首航臺灣,2013年完成23個郵輪航次,運送旅客超過4萬人次,創出歷史新高。兩岸同意互設船檢機構,積極推進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一步提升了兩岸交通運輸領域的開放水準。政策創新力度不斷加大。5年來,大陸先後出臺了增加直航港口、調運空箱、幹線班輪捎帶、強化海上搜救合作等29項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兩岸海運的發展。
兩岸海運大交流
“兩岸海運進入了大交流的階段。”何建中指出,兩岸建立了兩岸交通部門定期協商機制和工作層面溝通機制,自2009年以來,已舉行13次商談,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業務問題,有效地推動了兩岸航運合作的不斷深入,市場秩序逐步規範,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其次,建立了兩岸搜救聯繫機制,攜手完成了一系列海上搜救行動。共同舉辦了兩次海峽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大陸兩次派遣專業救助船環島訪問,進一步提升了兩岸搜救合作層次。
此外,擴大了交流互訪,交流領域涵蓋了港口航運、海事船檢、搜救打撈、科研技術等領域,每年人員交流已超過1萬人次。舉辦了海運論壇、兩岸同慶航海日(節)及兩岸港埠論壇等一系列大型活動,開啟了兩岸港口青年交流活動,為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
兩岸業界大合作
5年來,兩岸業界構建了大合作的格局。何建中認為,體現在兩個方面:
深化了産業合作。15個大陸港口與臺灣主要商港簽訂了合作協議,重點在港口、航運、物流等方面密切合作,推進全程運輸和物流的便利化;中遠、中海集團與長榮、陽明海運等公司進一步擴大了班輪聯營的範圍。大陸8家港航企業在臺灣設立了代表處或分公司,長榮、陽明、萬海、德翔等臺灣主要集裝箱班輪公司通過其香港獨資子公司在大陸設立了辦事處或船務公司。
擴大了相互投資,成立了3家合資客運企業從事兩岸海上旅客運輸,中遠等3家陸企入股參營陽明海運的高雄港高明碼頭,成為陸企首宗投資臺灣公共建設項目案。
直航成“黃金通道”
海上直航已成為服務兩岸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的“黃金通道”。對增進兩岸民眾福祉和服務兩岸經濟一體化發揮了有效的先導性作用,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何建中説,兩岸海上直航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經貿發展。承擔了兩岸99%以上的貨運量,通過大幅縮短航行路程和時間,有效降低了運輸和物流成本,為兩岸經貿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撐。
其次,有效地保障了兩岸港航企業權益。兩岸海運始終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航商效益不斷改善,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低迷航運形勢的挑戰,進一步增強了兩岸港航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重要的是,更大地惠及了兩岸同胞。目前大陸至臺灣本島最短航程縮短到2個半小時。兩岸郵輪運輸給臺灣民眾帶來了實惠,據測算,2013年大陸乘坐郵輪遊客在臺消費金額超過1.2億美元(36.5億台幣),增加了臺胞就業,促進了臺灣旅遊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5年來,直航為780萬兩岸同胞直接往來提供了很大便利,促進了兩岸雙向、直接、大規模人員往來新格局的形成。為兩岸鮮活物資、水産品等快速流通和一日生活圈提供了可靠的運輸保障,使廣大民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展望未來,何建中表示,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和産業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兩岸海上直航前景更為廣闊,通過加快打造兩岸直航升級版,實現雙向暢通發展、高效綠色發展、深度聯通發展,兩岸海上直航必定能繼往開來,使直航成果惠及更多的兩岸同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