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食品業塑化劑“地震”:師兄弟為害30年
資料圖(來源網路)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地震波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行業已從最初的飲料業流向麵包、餅乾、蛋糕等烘焙業。另有臺灣媒體稱,糖果、冰淇淋等也可能難逃“塑化”,因為臺中市衛生局日前抽檢16項水果香醬(香精)發現,其中6項樣品確定摻有塑化劑,而上述産品在定色、定香時都離不開香精。除食品行業外,塑膠製品、化粧品、清潔劑、衣服、玩具、地板等,風波主角——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用臺灣媒體的話説,“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劑”。截至記者發稿時,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佈通告,目前全臺灣問題企業增加到282家,受污染産品增至945種。
這場被臺灣專家稱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劑污染事件”,正在逐漸升溫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家,除將涉案的臺灣食品全部下架外,還要求今後所有臺灣産品必須出具安全檢驗證明後才能放行進口。中國衛生部6月1日晚則緊急發佈公告,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等共17種列入黑名單,並規定從6月20日起,大陸市場上所售食品,不僅要在包裝或外盒上標明所有添加劑名稱,還需註明含量。對此,有專家評價説,臺灣塑化劑多年來被廣泛使用到食品、藥品中,其影響猶如“翻版三聚氰胺”,但這件事也許只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還需要我們關注。
塑化劑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一直隱藏在我們身邊沒被發現,我們該如何消除它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本期《生命時報》記者為您深度報道塑化劑事件的來龍去脈。
5月23日,整個臺灣食品業經歷了一次劇烈“地震”,強度為30年來所罕見。引起這場“地震”的震源,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名普通的女質檢員。
這名52歲的楊姓媽媽,是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檢驗員,有26年的檢驗工作經驗。她的領導、研檢組組長羅吉方評價她是一個“平時粗枝大葉,做起實驗卻細心得不得了”的人。而正是她的細心,將在臺灣隱藏了30年的塑化劑污染事件徹底揭開。
3月初的一天,在臺灣打擊偽藥期間,楊女士像往常一樣開始了檢驗工作。當天她負責檢驗一種由臺南市衛生局送檢的,號稱可減肥的益生菌是否含減肥西藥或安非他命。這樣的例行檢驗楊女士早就習以為常,她先用薄層分析儀檢測益生菌粉末,再用氣相層析儀檢驗。可就在檢測馬上結束時,儀器上突然出現了不正常的波峰訊號。按説這本不是她的職責範圍,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兒童食品的母親,益生菌裏出現的這個異常訊號讓她的神經異常緊張起來。她趕緊將訊號與圖庫進行比對,赫然發現竟是塑化劑DEHP的圖標。這是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物質。職業的敏感性讓楊女士感到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有沒有可能是益生菌外包裝釋出了塑化劑?”為慎重起見,這位細心的母親又花了兩個星期,用紅外線檢驗益生菌的薄膜包裝材料,結果顯示薄膜的PE材質不會溶出大量的塑化劑DEHP,反倒是送檢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劑DEHP的濃度高達600ppm,遠超過臺灣每人平均每日攝入標準1.029ppm。這個結果讓楊女士大吃一驚,因為DEHP是種致癌物質,長期攝入會危害健康。
很快,衛生署將消息通知了臺灣檢方。負責此案的兩位檢察官鄭智文與葉建成從小跟著當小攤販的父母在菜市場里長大,他們很清楚有些黑心商人如何以劣質的食品添加劑來制出成本低廉的食品,所以兩人全力以赴偵辦此案。更讓人震驚的是,在許多運動飲料、果汁、果凍、羊奶片等青少年最常吃的食品中,陸續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劑。之後,檢方循著益生菌生産廠商提供的線索,最終將塑化劑來源鎖定在臺灣地區最大的起雲劑供應商“昱伸香料公司”。至此,這起全球首例塑化劑DEHP污染事件徹底曝光於人前。事件曝光後,楊女士的細心與良知得到了臺灣民眾的大力稱讚,人們甚至稱她為“英雄媽媽”。但因為此事影響巨大,“衛生署”出於保護目的,一直沒讓她直接面對媒體。
潛伏
“師兄弟”為害30年
據了解,此次臺灣查出的塑化劑,主要來源於食品添加劑——起雲劑中,而所有的“問題起雲劑”幾乎全部出自“昱伸香料公司”和“賓漢香料化學公司”,可以説,這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臺灣的起雲劑市場。事件曝光後,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和賓漢公司負責人陳哲雄被警方第一時間刑拘,在審問過程中,他們又抖出了不少驚人的內幕。
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今年57歲,他經營著臺灣最大的起雲劑加工廠,在廣東東莞被查封的名為昱延的食品公司也屬於其名下。賴俊傑最先曝出,其公司生産的起雲劑中添加塑化劑已經長達30年。起雲劑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食品添加劑,可讓飲料避免油水分層,看起來更均勻,還可改善食品口感,它一般由棕櫚油、乳化劑等多種物質添加混合製成。30多年前,賴俊傑和陳哲雄在同一個師傅手下,學會了用“塑化劑替代棕櫚油”這門技術,因為塑化劑的價錢是棕櫚油的1/5,用它代替,可大大降低成本。但賴俊傑用的塑化劑價格更低,所以銷量更好,但毒性也更強。陳哲雄公司的産品則更高端,客戶中有不少知名大企業。賴俊傑自己供認,2006年之前,他添加的是一種毒性更強的塑化劑,2006年之後才開始使用今天被曝光的塑化劑DEHP。
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因塑化劑被牽扯的産品種類不斷刷新,從飲料到藥品、保健品,數量已升至945種。6月5日,賴俊傑又供認臺灣有7家知名的果醬、麵包及糕餅銷售者,也是他們公司塑化劑的主要客戶。自此,食品烘焙業淪陷。
其實,一直以來,臺灣都以食品檢驗嚴格而著稱,相關部門會對市面上的食品進行定期檢測。但塑化劑之所以會逃過檢測,隱藏30年之久,主要因為塑化劑不屬於食品添加劑,檢測目錄中沒有規定檢測,這才讓無良企業鑽了空子。要不是上述那位媽媽的良知,塑化劑目前還在悄悄危害百姓。而這一次事件的曝光,給全球食品安全領域敲響了警鐘,臺灣相關部門正在制訂和完善食品檢測制度,以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元兇
塑化劑到底是什麼
此次事件的“元兇”——塑化劑(也叫增塑劑)原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助劑,多年來不僅在塑膠製品的生産中廣泛使用,也會添加在橡膠、粘合劑、纖維素、樹脂、電纜、混凝土、水泥與石膏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軟性,特別能增加塑膠産品的韌性、彈性,使其更耐用。
塑化劑種類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這種無味的液體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膠製品中,這次臺灣曝光的塑化劑DEHP、DBP、DINP、DIBP均屬於這一類。自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使用,鄰苯二甲酸酯不久便取代了當時用作塑化劑、氣味很大且易揮發的樟腦。1935年,隨著聚氯乙烯生産工業化,鄰苯二甲酸酯作為塑化劑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逐漸成為塑化劑的主體,約佔塑化劑總産量的80%左右。目前,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膠製品中,例如保鮮膜、食品包裝、玩具等。很多醫用塑膠用品,例如導管、輸液袋等,也都含有這種物質。但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在內的所有塑化劑都是石油化工産品,只能在工業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因此禁止添加進任何食物、藥品和保健品中。
危害
生殖系統受到傷害
隨著使用範圍的越來越廣,塑化劑目前已存在於空氣、土壤和水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兆平説,微量攝入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和歐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體重為標準,長期攝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攝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因此,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問題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塑化劑可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因此不必對其過分恐慌。
此次臺灣塑化劑事件之所以影響重大,劉兆平認為,是因為在起雲劑中非法添加,並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限量標準。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伍學焱教授説:“塑化劑DEHP有類雌激素作用,大量攝入可能干擾到人體正常的內分泌。”臺灣高雄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李志恒和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都表示,塑化劑如果在體內長期累積,其毒性遠高於三聚氰胺,會引發激素失調,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響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誘發兒童性早熟。特別是尚在母親體內的男性嬰兒通過孕婦血液攝入DEHP,産生的危害更大。此外,臺師大研究團隊更發現,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會連帶“受傷”,而且受損後,還可能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目前雖無法證實塑化劑對人類是否致癌,但對動物明確會産生癌變反應,因此也要當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