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臺商東莞譜寫“拓荒記”:20年發展軌跡研究

2012-12-27 15:39     來源:華夏經緯網     編輯:馬迪

  近20年來,臺商足跡已遍佈東莞的各個角落,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在《城事》這一章節,將與您一起見證臺商與東莞這座城市的交流互動、共存共榮。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莞還是一個有著鄉野圖景的農業市,投資環境也遠不如今天這麼理想。

  從1987年起,臺灣正式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與投資,這促使當時在島內受成本擠壓的第一批臺商來莞。

  在這第一批臺商當中,不乏傳統製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正是他們的帶動下,今天的東莞才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近20年的發展軌跡,臺商在東莞譜寫了一部拓荒記。

  臺商投資大陸第一波浪潮

  1987年,這是一個讓很多在東莞的臺商終生難忘的歷史節點。

  這一年11月,臺灣決定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兩岸長達38年之久的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

  此時,大批臺灣製造業在島內面臨著人力、土地成本上升,經營無以為繼的困局。以此為突破口,臺商投資大陸數量逐步增加。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進一步促成了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一波浪潮。

  受1990年臺灣股市崩盤影響,許多臺商登陸大陸,把沿海地區作為加工出口基地,以“臺灣接單——大陸生産——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的模式,大量轉移島內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力密集型産業。

  東莞位居深圳廣州之間,具有便捷的海陸交通。很自然成為臺商進入大陸的最重要一站。

  直到今天,東莞臺協第八屆會長葉春榮仍然忘不了第一次來東莞的情景。

  頭頂行李,坐在轟鳴的拖拉機上,沿路放眼四週儘是一片片的稻田。下了車後,石碣“要什麼沒什麼,吃個飯也要回石龍”。

  葉春榮很糾結,當時自問:“有必要來這裡投資嗎?”當時是1989年。葉春榮第一次踏上東莞,為岳豐電子選址進行考察。

  “那時候去一趟東莞真是路途艱辛。”葉春榮感嘆説。去石碣,他要幾經折騰,先坐飛機到香港,過深圳,從深圳搭火車到東莞石龍火車站,下車後因沒的士,從石龍坐拖拉機到石碣。

  但石竭鎮領導的熱情,讓葉春榮燃起了投資信心。“把我們當作貴賓一樣接待,很希望我們來投資。”

  葉春榮細想,反正是來料加工,廠房是低價租的、人工又好找且便宜、設備器材投資不大。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葉春榮在石碣成立了岳豐電子。

  跟隨製造業初探東莞的,還有最為敏銳的企管公司。

  臺灣先鋒品質管制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葉斯永,億鑫國際企業管理顧問集團執行長許世憑,先後在1990年、1993年來到東莞。

  許世憑當時懷揣10萬元人民幣,隻身來莞。

  葉斯永、許世憑等臺商,可謂涉足東莞現代服務業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找上下游配套企業太艱難

  比葉春榮稍晚些時候,1991年,林志猛來莞設廠。

  1990年臺灣股市崩盤,林志猛所投資金一夜歸零。更為關鍵的是,在臺製造業受到人力土地等成本擠壓,生存空間有限,林志猛所從事的徽章禮品行業,尤其依賴人工,受到極大的衝擊。

  和其他臺商來莞一樣,林志猛來東莞是緣于臺商內部的“牽線搭橋”。

  當林志猛不得不考慮將工廠遷移至另一個地方時,他曾經考慮過菲律賓,“但是菲律賓的工人全部説英語,擔心今後管理上不好溝通。”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大陸。“同文同種,而且又近嘛。”

  林志猛盤算來大陸看一看投資環境。此時,剛好一個生意夥伴來樟木頭看過,問他“要不你也來看看”?

  這一句無心之語,牽起了林志猛和東莞的不解之緣。

  1991年,僅僅來樟木頭實地考察一次,林志猛便決定帶著在臺灣的所有身家來莞,包括臺灣廠的舊機械,僅有的10萬人民幣。

  來到樟木頭後,林志猛成立了東莞喬豐徽章禮品有限公司。

  1991年的樟木頭,投資環境還處於萌芽狀態。租廠房時,因為沒有建好的廠房,林志猛看來看去,最後只好租用了做水磨石的一個報廢廠房。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