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商角度看大陸產業的“輕重”問題
春節前夕,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了二00八年全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其中,全年GDP增長九%等,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這些數字的背後,潛在著一種經濟上的“沉重”感,不知人們是否注意到了?
首先是,二00八年的“重工業”增長率高于輕工業。前者增長一三.二%,後者增長一二.三%。乍看之下,讓人聯想起一九五0年代的“重重輕輕”(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這是經濟“沉重”感的主要來源。
第二個面象,是“重工業”比較會賺錢。二00八年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最多的五個行業,分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幾個行業,不是都充滿著“沉重”感嗎?
中國的“重量型經濟”,看來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政府政策仍在為它“保駕護航”。如去年年末,國務院宣布的“四兆元擴大內需”重大計劃,其中相當大部份的錢,要用來鋪軌造路、大興土木。這將使中國產業的“重量”有增無已。
緊接著,國務院在二00九年元月中,通過一項對重工業進一步發展實質有利的政策措施,就是“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準備採取一係列措施,推進這兩個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據了解,國務院還將陸續對石化、造船、裝備制造、紡織等傳統工業,分別提出振興規劃,其中,雖然涵括了輕工業,但比較起來,重工業仍是重點,也是“領頭羊”。
重型產品,是中國產業的強項。這種特色,也已展現到臺灣。即去年年末,兩岸大三通開航時,大陸航商開來一艘巨無霸的“大洋洲號”貨櫃(集裝箱)輪船,到達高雄港。該船運載能量近一萬標準箱,是上海造出來的船。其“重量”和“份量”之凸顯,成為大陸產業在臺的鮮明形象。
中國重工業的發展,持續一馬當先,誠然是國力增強的象徵之一,但是否擠佔了輕工業、服務業的發展資源,很值得探究。
人們知道,現代產業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產業附加價值的來源,越來越傾斜向“多層次加工”、“設計”、“研發”、“流通”、“服務”。因此,一個國家的工業太倚賴重工業,並不能代表附加價值的最大化。
中國發展重工業的成果,已然傲視全球,每年生產了近五億噸鋼鐵、近千萬輛汽車、超過十億噸水泥。這些都是全球第一。
未來,重工業保持既有戰果已足,至于輕工業、服務業,反而應該受到更大的扶持。如果重工業的產品,能通過蓬勃發展的輕工、服務行業,進行“深加工”與“先進服務”,則中國產業的附加價值,將如滾雪球般地擴大。這最有利于社會就業機會的擴增,及國民收入的加速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輕工業與服務業,聚集著比較多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臺外資企業。這幾類企業,未來需要更多的融資貸款支持、稅費優惠、經營輔導。但由于它們大都“船小好掉頭”,一但獲得有力的支撐,必能瞬間展現經營活力,而對整體經濟發揮“乘數效果”。
其中的臺商,經過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目前正在轉型升級,期待重新出發。若大陸整體產業政策,能由“重”向“輕”作適度的傾斜,則臺商經營的“基本面”將大幅轉好,而更有機會重現榮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