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精彩推薦

改革開放三十年:臺商的時代“角色”

2008-12-08 08:36     來源:央視《新聞調查》     編輯:張方翼

  解說:在當時,由于臺灣島內生產經營成本逐步攀升,島內制造業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使不少臺商前往大陸尋覓商機。但由于兩岸長期缺乏有效的溝通,再加上臺灣當局對祖國大陸的刻意醜化,初涉大陸的臺商他們的內心往往充滿了緊張和焦慮。

  採訪:

  記者:最初,在投資的心態上,可能對這里邊也是有問號是嗎?

  東莞市臺商協會會長 葉春榮:不只是問號,是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們要從兩岸的教育來講,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共產黨是很可怕的。當然你還年輕。我們來的時候,第一很害怕。比如講我們過海關也很怕。那些穿著制服,書本上教我們的和共產黨是一模一樣的。當然會有害怕,因為環境不一樣。但是你來了以後,慢慢慢慢接觸不是這樣子。

  葉宏燈:比如說第一次我們到北京去,我們從北京的機場下飛機以後,沿途所看到的景象是一片簫條,連片綠葉子都沒有。印證了一句話,國民黨所宣傳的,大陸同胞窮得連樹葉都吃掉了。我們一直到一段時間,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北方的天氣、 大陸性的天氣,一片葉子都沒有。記者:因為天冷吧?葉宏燈:是,天冷。所以其實兩岸隔閡那麼久,產生了很多很好笑也很好玩的事情在里面。

  解說:

  轉機出現在1987年。當年11月,臺灣當局決定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受到大陸方面的歡迎,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以此為突破口,臺商投資大陸開始由暗轉明,數量逐步增加。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進一步促成了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一波浪潮。在當時許多臺商把大陸沿海地區作為加工出口基地,以臺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的模式,大量轉移島內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到80年代末,大陸臺資企業約有10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但在當時的臺商們中間,卻流行著這樣一個詞“打帶跑”。打帶跑原本是棒球運動中的一項專業術語,意思就是打擊球的同時運動員也要跑壘。而它卻成為了一些臺商早期投資大陸的經營理念,意思就是在大陸投資的同時,也要做好隨時抽身離開的準備。元祖企業的創始人張秀琬女士承認,早期她投資大陸的經營理念就是打帶跑。

  採訪:

  元祖企業董事長 張秀琬:不瞞你說,早期的臺商,包括我個人在內,都有一點打帶跑。因為有一種不安,畢竟我們是在臺灣長大,我們對在國外開拓事業的話,大陸雖然不能叫國外,總是離鄉背井嘛!感受到我需要有一點不安的準備,所以早期有一點打帶跑的味道。

  解說:缺乏認同感、顧慮重重,是早期臺商投資大陸的真實寫照。雖然投資祖國大陸,擁有相對低廉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消費市場等優勢,可是改革開放究竟能夠維持多久,大陸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在當時臺商們看來還只是個未知數。臺商曾紀堅已經在東莞生活了20多年,1993年前後他和幾位同事來到東莞石碣鎮投資建廠。如今,他所參與創建的臺達電子,已經由一家小工廠成長為投資額達3億美元擁有30000名員工的大公司。而對于曾紀堅來說,剛剛落戶東莞時的那些日子令他至今難忘。

  採訪:

  曾紀堅:那時候很偏僻,農村吃個飯都沒有餐廳,有客人來沒有餐廳吃飯。另外住也沒有酒店,我們住在政府的招待所里面。然後吃,在政府的食堂里面吃飯。早上上班到工廠,中午又回到政府里面吃飯,下午又回到工廠上班,晚上又回到政府里面吃飯,是這樣一個條件熬過來的。

  解說:在東莞,許多臺商都對創業時條件的艱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採訪:

  東莞臺商 楊永安:1993年來我們從廣州到東莞到後街,開車了開了四個半小時。從廣州開車開到後街四個半小時,那個時候沒有,107國道都沒有柏油路。那就跟騎馬一樣,坐車子就跟騎馬一樣。從廣州一直到後街四個半小時,然後後街到深圳又是四個半小時。我那個時候受不了,出來出差,從廣州過來坐個車,一整天就沒有了。

  記者:生活條件適應嗎?

  楊永安:生活條件不適應,生活條件真的非常不適應,好像什麼東西都沒有,完全沒有。便利店也沒有,什麼都沒有。去高檔的餐廳去吃飯,拿一瓶冰啤酒,沒有冰的,我們這里沒啤酒,沒有冰箱。

  解說:在當時,廣東東莞還是一個並不起眼的農業縣,一切都才剛剛起步。曾紀堅投資建廠的石碣鎮還是一個小島,鎮里的人車進出都要靠船運。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東莞卻成為臺商雲集的淘金之地。每年都有幾百家臺資企業選擇落戶東莞,臺商們為什麼會選擇這里開始他們的創業之路呢?

  採訪:

  記者:因為當時從地域的位置上來講,很多人覺得福建離臺灣很近。但是當時臺灣大部分商人都相繼來到了廣東珠三角。

  葉宏燈:雖然是離最近,但是沒有直通,沒有直航,所以香港能夠通航的地方,只有到香港,香港又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不管是從金融的角度,還是從貿易的角度,還是從通訊的角度的方便性,還是從人的觀念,所以那邊都是最適合當貿易的地方,轉口的地方。

  早期,我們必須要把所有材料設備從香港轉進到這邊來,所以雖然福建最靠近臺灣,其實從距離上是最近的,但是從運作上面,最方便還是在香港。最靠近香港的是深圳東莞這一塊。

  記者:所以實際距離來講,其實東莞在當時是最便利的,在當時。

  葉宏燈:是,深圳最便利。深圳當時,為什麼早期是最早到深圳?我從90年代初期來的時候,像我來的時候我就不會想到深圳。深圳那時候它是一個特區,我們國內的工人要進到里面很不方便,里面的工資水漲船高了,成本不見得比東莞還便宜,雖然是地理位置最靠近香港,所以我們很多臺商選擇在東莞的原因也是在這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