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臺商的時代“角色”
央視《新聞調查》11月30日播出——《臺商三十年》,以下為節目內容。
編導:張天賀 吳昊
演播室: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也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前來投資的就是港澳臺同胞和海外的華僑華人。他們懷著對祖國大陸血濃于水的深情,帶來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的資金、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驗。在三十年歷史的跨越中,他們扮演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今天的《新聞調查》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
海協會會長 陳雲林:我們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同胞渴望了三十年之久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將變為現實。
解說:2008年11月4日,對許許多多工作生活在大陸的臺商來說,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這宣告著兩岸同胞期待了近三十年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即將變成現實。而這個願望,臺商們期盼已久。
採訪: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長 葉宏燈:以前我們來大陸就像出國一樣。因為從臺北家里出發,到東莞我的企業也好、學校也好,直到當天下午兩點三點才進香港,要轉一圈進來。現在直接就可以飛抵廣州機場。而廣州站離我的學校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距離感又縮短了。比如說我從臺北坐飛機到高雄,坐高鐵也需要兩個小時。從臺北到廣州機場,也不過是兩個小時。我想這個影響的層面是非常地大,我想不只是從生活上的理念,也有企業經營的理念。甚至于談得更大一點,兩岸融合的理念。也就是說,大家已經不是很遠方的人了。短期近距離兩個小時,大家就可以見到面了。所以這個影響的,這次陳會長在臺灣簽訂這部分,影響的層面是非常地深遠。
臺達電子工業(東莞)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 曾紀堅:對于兩岸的交流,我覺得會有更好的臺階,上更高一個臺階。比如說尤其上海、北京跟臺北,變成一日的這種交流時間,不像以前可能是兩天三天嘛。所以增加得會比較頻繁。還有商業行為或許會比較多,因為很方便嘛。我早上可能早一點到上海,下午晚上我可能就回到臺北。這種感覺就出來了,那以前是不太可能,到上海是要八個小時對不對?
記者:其實這樣的一個三通,也是很多臺商在內心盼望的。
曾紀堅:是,我們在臺灣,從來我們就盼望三通,不是現在。
解說:對身處海峽兩岸的人們來說,這份盼望是從近三十年前開始的。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方針,首倡兩岸雙方盡快實現通郵、通商、通航,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臺商開始進入祖國大陸投資。從那時起直到今天,三十年中,伴隨著大陸經濟的飛速向前,臺資企業在大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他們走過的是一條什麼樣的發展之路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內地國門初開、百廢待興、急需吸引外資之際,港澳臺同胞憑借著同文、同族和地理上的優勢,率先進入內地投資,推動了內地經濟的大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一段時間,港澳資曾佔到內地吸收外資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內地吸收外資最大的來源地。在當時由于兩岸關係還處于對抗時期,臺灣方面對兩岸經貿往來限制嚴格,更未開放臺商投資。因此臺商對大陸投資還處于試探階段,投資數量和規模都十分有限。北京市臺資企業協會理事長謝坤宗,在1984年第一次來到祖國大陸考察投資時,心中充滿著忐忑,甚至連自己的真實姓名都不敢透露。
採訪:
北京市臺資企業協會理事長 謝坤宗:那麼我來的時間是比較早,是1984年。而且投資的時間又在1985年1986年的時代,那個時候只要是讓臺灣政府知道你到大陸來投資的,都會禁止出境。所以我當時來的時候,我是顧慮了這一點。所以我就改了一個名字,換了一個姓。那時候叫王承勇,就用這個名義來大陸投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