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元宵節的不眠夜
題:傳統與現代交織的不眠夜——臺灣元宵節即景
元宵之夜,臺灣的熱鬧氣氛一點不比除夕差。“南蜂炮”“北天燈”等傳統民俗,以及融合了高科技的各地燈會吸引了如潮人流。在享受視覺和聽覺盛宴的同時,人們也許下最美好的新年祝福。
早就聽説“鹽水蜂炮”的大名,正月十四趕到臺南小鎮鹽水,卻發現白天的活動只是開場式,但場面已足夠震撼。一大早,人們從當地的武廟請出載著“關公”神位的神轎,開始為期兩天的繞境行程,儀仗排出足有裏許,鞭炮放得山響。
相傳清光緒年間,鹽水瘟疫橫行。鄉民們到關帝廟求卦後,按指示放鞭炮驅瘟避疫果然靈驗,後來就逐步演變為每年元宵期間的蜂炮盛會。施放蜂炮講究的是越炸越旺,因此每年都吸引大批“勇士”親身體驗。
今年因為景氣不錯,不少鹽水民眾都推出了自家的炮城。這些炮城一般由長、高各2米左右,寬1米多的鐵架搭成,四週密密麻麻插滿了“沖天炮”,用一根長長的引線串起,外面再包上寫著敬神祈福字樣的紅紙。神轎從自家門前經過時掀開紅紙,點燃引線,頃刻間就是萬箭齊發、震耳欲聾。一些大企業更是製作了數十萬發的大炮城,震撼效果更不必説。
聽説一身夏裝的記者是來看蜂炮的,計程車司機老王的表情也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嚇死我啦,你穿成這樣來看蜂炮,肯定是要送醫院的。”老王幾乎是喊著對記者説。
鹽水鎮武廟文物陳列館裏的錄影印證了老王所言非虛,真正的“勇士”都是“武裝到牙齒”的:全罩式的頭盔、厚厚的圍巾、棉質的衣褲和手套、厚底的運動鞋,領口、袖口和褲腳都扎得嚴嚴實實,遠遠看去頗像宇航員的裝束。即便如此,每年也都會有人不幸“中彈”受傷。
武廟周圍的街道這兩天成了熱鬧的集市,除了“彪悍”的蜂炮,人們也很享受邊吃邊逛的輕鬆閒適。民間藝人的雕刻、字畫頗受歡迎,鄉土歌手的表演引得不少人跟著一起哼唱。
在臺灣,鬧元宵時與鹽水蜂炮齊名的就是平溪的天燈了。地處臺北縣東北的平溪鄉是該縣人口最少的鄉,但每年元宵節前後這裡卻是全臺灣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來這裡親手放飛寫著美好祝願的天燈,是不少臺灣人元宵節不變的“功課”。
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原理類似于熱氣球。經過歷史演變,已從最初的軍事用途,演化成民間向上天許願祈福的習俗。早年的平溪曾是臺灣著名的煤炭産地,資源枯竭後一度消沉。倒是“放天燈”的習俗一直被沿襲併發揚光大,逐漸成為臺灣最知名的年節活動。
正月十五到平溪,同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人實在太多了。晚上7點,天剛全黑,今年“天燈會”的主辦地平溪十分村已被擠得水泄不通。
從十分村的停車場步行至主會場十分廣場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條是盤山的公路,另一條是這裡曾經的煤礦鐵路,現在的觀光鐵路。儘管每隔10多分鐘就會有一趟觀光列車駛過,但絕大多數的遊客更願意循鐵路而行。
這是一條建在集市裏的鐵路,兩邊就是鱗次櫛比的商家,最暢銷的商品自然是各式各樣的天燈。沿著鐵路路基是一溜的架子,晾著墨汁未幹的天燈,上面的祝福五花八門,有祝全家平安的、祝永結同心的、祝學業有成的,也有很實在的:“天神保祐,樂透中頭獎”。人們就站在鐵軌上放起一盞盞天燈,歡呼聲此起彼伏。
小吃攤的生意同樣火爆,甘蔗汁、冬瓜茶、烤魷魚、臭豆腐……花上100元新台幣就可以讓人吃到飽,熙熙攘攘的人流就這麼順著鐵路緩慢前行。汽笛聲傳來,人們很自然地下到路基邊,揮手和列車上的遊客互相致意。列車駛過,人流重新漫過鐵路,繼續往前涌動。
十分廣場是集中施放天燈的地方,每隔15分鐘左右,就有約120盞天燈同時飛向夜空,煞是壯觀。施放間歇,還可以欣賞藝人精彩的流行歌舞表演。
從這裡返回停車場就更能體會人多到什麼程度,盤山公路上候車的人龍分成三四列,排出足有2公里,要坐上車最少也得1個半小時。儘管如此,剛剛許完願的人們依舊情緒高昂,一邊聊著一邊品著路邊的小吃,緩慢地挪動著腳步。
據了解,為了保證交通順暢,平溪限制私家車和摩托車駛入。從當天下午開始,臺北市調集了近500輛公交大巴,往返于市區至平溪之間近25公里的道路上,長長的車龍也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如果説元宵節的鹽水是火爆的,平溪是祥和的,那麼臺北就是魔幻的。當天的“臺北燈節”在聲光秀中拉開帷幕,主辦單位特地從海外引進了18部高清晰的巨型投影機,在長230米、高54米的臺北市政府大樓墻面上,投映出各種花朵圖案,再配合舞臺燈光特效,將大樓化為一個超大型的萬花筒。
最有意思的是投映出的兩隻“開心福虎”圖案,在忽而輕快、忽而勁爆的音樂中,由6666名市民的臉部特寫拼成的“福虎”面部表情也不斷變化著。大樓邊的市民廣場和道路如跨年晚會一樣被市民擠爆,精彩的燈光藝術和焰火表演不時激起陣陣驚叫。
直至子夜,熱鬧的人群才漸漸散去,而在臺北至平溪的公路上,大巴仍在穿梭。零時已過,司機小陳又一次從平溪滿載遊客返回,車門剛開調度就上來了:“到大車休息室休息一下,十五分鐘後去平溪。”
元宵夜,註定是不眠夜。(記者劉剛 徐群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