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錄像帶歲月
童年,打從家里有了第一臺錄放機,我就成了小小影癡,兩眼像無底洞,緊盯屏幕,大量吞食電影。那是錄像帶全盛時期,每隔幾天我便抓著一個大袋子進出錄像帶店,有模有樣為家人張羅精神生活,連店老板也對我嘖嘖稱奇:“這小孩未免也太早熟了。”
我對錄像帶的眷戀,直到光盤片崛起,慢慢受到動搖,剛開始很好奇一片光盤里要如何容納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對一片動輒近千元的DVD,我亦望之卻步,暗暗欣慰自己還擁有錄像帶。但,無可避免,在DVD日益普及而趨向平價後,笨重的錄像帶,終究失去了魅力。家里那堆收藏已久的片子,淪為棄之可惜、不知該如何處置的上世紀骨董,只適合放進時光膠囊,深深埋藏。小時候我因錄像帶而時髦,如今錄像帶卻讓我顯得落後而尷尬了。
前幾年歡歡喜喜從“國”外買回一堆DVD,才知道原來DVD也分區碼,三區播放器無法使用一區光盤。一時束手無策,感嘆自己真不夠進入狀況。
此外,一些老片因為缺乏商業價值,DVD的發行遙遙無期,注定要與新世代影癡絕緣。有時網友問我說:“你怎麼會看過那部電影?那部片超難找的。”我不免要得意一下,自己參與過錄像帶最輝煌的時期,那磁帶急速轉動的聲音,還挺令人懷念的。
(摘自臺灣《聯合報》網站 作者:保溫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