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臺灣傳統市場挑挑揀揀的人情味

2013-03-27 09:00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王思羽

  油鍋架上灶眼前,母親一聲喊:“快去隔壁市場買棵蔥。”待從市場回轉,順手摘好蔥,鍋剛剛燒熱,而手上的一分錢卻沒有花掉,因為菜攤主阿珠説:“小妹,就一棵蔥啦,街坊鄰居的還啥錢啊,拿去拿去……”

  這樣的童年風情畫一直留存腦海,讓我對傳統農貿市場充滿了鄉愁般的懷念。許多島內鄉親顯然有著同樣的傳統市場情結,即便隔壁就有超市,但總習慣捨近求遠地去市場採購,不僅衝著那裏的菜好肉鮮,更是為了那份濃濃的人情味。近日舉行的“2013年臺北市場節”,現場就擠滿了大批這樣的“市場控”,人氣、熱氣、香氣、喜氣混合一氣。“逛市場是臺灣人的style”,這標語算是説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王銓國在臺北南門市場練攤30餘年,後來成為市場自治會的會長。“近幾年雖然臺灣買氣不太好,但我們南門市場的大部分業主去年業績都有漲,我的攤位在地下一層,去年也大約漲了兩成。”他邊説邊晃了晃兩根手指頭,比出了個“V”字。

  王銓國口中的南門市場位於臺北市羅斯福路,市場共三層,有270多個攤位,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市場之一。其名頭還包括著名的南北貨聚集地,火腿、香腸、臘肉、豆腐乳、酸白菜等大陸傳統風味名品在此一應俱全,讓許多從大陸過來的老人家唸唸不忘。來此選購家鄉菜,儼然成了他們滋味悠長的懷舊之旅。“就好這一口”的飲食習慣祖孫相傳,常常把一家三代或四代都變成這裡的常客。且因為此地攤主與顧客間多以普通話而非閩南語溝通,這裡又被本地人看作是“外省市場”。

  年近80歲的林奶奶“坐鎮”南門市場的攤位已40多年,至今仍每天在櫃檯裏一絲不茍地包肉燕,熟客們都知道她來自福州,能説一口流利的福州話,做的也是地道的“福州味”。林奶奶除了售賣福州小吃,還兼制梅花獅子頭、湖北糍粑、荷葉排骨等大陸多地的風味菜肴,被統稱為“媽媽的味道”。很多客人來這裡,就是想找林奶奶閒話家常,同時嘗嘗讓人心裏踏實的“媽媽的味道”,找到一種回家的感覺。在南門市場,像林奶奶這樣的攤子還有很多,快車肉紙、金龍肉乾、萬有全臘肉香腸等,哪一樣不讓人食指大動、鄉情縈懷?

  “外省市場”對“本省人”的吸引力同樣銳不可當,誰都知道那琳瑯滿目的美食裏藏著經過改良後融合兩岸特色的絕味。而“老外”遊客若想體會真正的“中國味”也必來此逛逛,通過逛市場來接地氣、識民情、飽口福,無疑是了解臺灣進而觸摸中華美食文化的好途徑。於是乎,南門市場既是家庭主婦廚男們的採購樂園,亦是旅人鍾愛的觀光景點。平時熙熙攘攘一派繁榮,節假日人潮如織喜慶盈門,而到了春節前夕,想擠進人山人海的市場買年貨,那可得花好大一把力氣。不過老臺北人認為,去那兒擠一擠是必須的,否則你怎能沾上一身濃濃的年味?

  “臺灣傳統市場的熱情與活力,一定要消費者親自走進去後才能深切體會。”臺北市市場處處長王三中這話説得沒錯。那兒人多聲雜卻充滿濃濃的生活味,且隨著時代發展,市場的地面大都不再濕滑,攤位也不見了腥味難聞,生蔬果品碼放整齊得像在辦展覽,熟食色鮮質凈賣相好得讓人偷咽口水,尤其是一個個攤主熱情勸著“試吃”,常常令人還沒買多少就已經快吃飽……

  “去超市面對冷冷的冰箱,不如和攤主討價還價來得有成就感,主客間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會有感情、有溫度。菜新鮮水靈,能摸能挑。有些攤主熟了後就跟朋友一樣,不用講就知道要買什麼並給你挑好的,甚至有的還會教你每種菜怎麼搭配、如何料理……”臺北市民潘愛玉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市場擁躉,她更看重的是傳統市場的人情味。

  在臺北,像潘愛玉一樣的傳統市場擁躉不計其數,成德市場、士東市場、永春市場、華山市場等都活躍著他們忠誠的身影。傳統市場靠他們推動買氣、永續經營,而他們從傳統市場收穫新鮮可心的食材,免費卻無價的人情味兒和傳統記憶,並在一派擠擠挨挨的市井煙火氣中,安享著傳統中國式的平凡生活,在果蔬肉菜挑挑揀揀中尋找踏踏實實的存在感。(駐臺記者 林娟 文/圖)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