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為還債躲住水泵房(圖)
本報和南農食品及社區工作者將愛心年貨送到她家。
兩年前突如其來的一場災難使袁立芳變成了一名單親媽媽。今年33歲的她,沒時間也沒錢去逛街買衣服。她説,自己要多掙些錢,把孩子培養大,也要把愛人看病留下的賬還清。昨天,由本報和南農食品舉辦的“愛心年貨”暖寒門愛心大篷車,來到玄武區童衛路的她家。
陰冷的泵房是她的家
記者來到社區,社區的主任説她現在上夜班,應該在家。不過來到她家時,她卻到外面找活了。社區主任説,她上身的棉大衣是之前做宿管時,一位同事送的;褲子和鞋子是在大學生離校時擺的二手貨地攤上買的,褲子花了2元錢,鞋子花了10元錢。就連10歲兒子的衣服也多來自社區好心人的捐助。
袁立芳在童衛路有一間小房子,但為照顧老人孩子,暫時在小區的水泵房裏打地鋪睡,兒子睡在不遠處的另一間水泵房,70多歲的公公一邊在工地上做活一邊幫忙照顧孫子。袁立芳的“家”背陰,大冬天根本不能住人。
小小的水泵房分成裏外兩部分,袁立芳全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輛黑色電動車正挨在墻頭充電,車座上方整齊地疊放著車主平常出行使用的防風手套、綁腿等,略微沾染的灰塵仿佛記錄著袁立芳日復一日的起早貪黑。袁立芳每天都要工作到淩晨三點,然後頂著刺骨寒風騎電動車回家。水泵房的裏間是袁立芳的臥室,空蕩蕩的房間裏只有一架老式暖氣片用於制暖。袁立芳選了個面向窗戶,有陽光灑進來的位置,掀開被褥拉記者並排坐下,一個單親母親混雜著煩惱、憂愁、矛盾、幸福的情感大門在陽光下次第向記者打開。
丈夫去世留下巨債
記者實在不忍觸及袁立芳的舊傷口,特別是在這樣一個辭舊迎新的年關。對於那段比夜還黑的痛苦過往,從社區工作人員的口中,我們獲知一二: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從老家安徽蚌埠來到南農大打工,後經人介紹與丈夫認識結婚,丈夫本是一名駕校教練,兩年前卻突發腦溢血去世,留下的是年僅8歲的兒子和為看病借的十幾萬外債。袁立芳原本是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宿舍管理人員,但每月960元的微薄工資對於這個失去經濟支撐的家庭來説實在是杯水車薪。袁立芳為了儘快還債,最終辭去了宿管工作,到1912街區的某酒吧做寄包臺服務員。為了工作和老人、孩子的生活同時兼顧,她選擇了晚上六點半到淩晨三點半的工作時段,“一般早上七點又要起床,給老人小孩準備吃的”。記者粗略計算了袁立芳每天的睡眠時間,竟不超過四個小時。
談起寄包臺的工作,生性堅韌樸實的袁立芳説工作壓力很大,200多個櫃子出出進進都是貴重物品,容不得一點閃失。“出去上廁所、換衣服的時間都騰不出,特別害怕被罰錢,一次五百的罰,我們承擔不起。”説到這,袁立芳眉頭也像打了結一般,但很快,她又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她日後的長遠打算,“等存夠錢,最好能開個自己的店,做點小生意,這樣上班時間自由,還能照顧到家裏人”。袁立芳坦誠,現階段開店還只能是個設想,她曾跟熟人打聽過,南農附近的門面房一年就要4萬左右,對她來説實在是個不小的數目,但她同時堅信這個目標總有一天是可以達成的。
最大心願是還清丈夫看病賬
袁立芳一説起10歲的兒子,話匣子就打開了。據她介紹,兒子現在在孝陵衛小學四年級讀書,最擔心的就是他的英語成績。正巧昨天是小孩補習英語的日子,袁立芳3點半要去接兒子放學。“考初中畢竟是看主課成績,他的英語成績讓我很擔心”,袁立芳無奈地説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袁立芳省吃儉用、咬著牙花費1700元給兒子報了瑞金路上的英語輔導班。
令袁立芳欣慰的是,兒子從小聽話懂事,“每次我送他去學校,他就在后座上背單詞和課文讓我抽查,一路上最多的時候,他可以一口氣背4篇課文”,説到這,袁立芳自豪滿足的樣子使記者仿佛身臨其境,在瑟瑟寒風中,相偎相依的母子彼此正分享著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早晨,瑯瑯的稚嫩童聲透過依稀的晨霧瀰漫開去,直達的是一位對新生活滿懷熱愛和信心的母親的心底。
靠門的墻邊,四五團灰色毛線和尚未織完的毛衣煞是醒目。當記者問起墻邊的灰色毛衣是給誰織的時,袁立芳非常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是給兒子織的,就怕織得不好。兒子看見她買的毛線,説他很喜歡這個顏色,這讓袁立芳興奮不已,並且更加幹勁十足。“打算過年前織好,給他做新年禮物”,袁立芳説道。“這是我的第二個作品,第一件毛衣是十六七歲的時候給自己織的,現在我三十多了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織一件,這很有意義。”
説到新年最大的心願,袁立芳表示只有兩個:一個是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優秀,能成為她在高校校園中看到的許許多多年輕有為的大學生,那她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值得。另一個希望是早日還清為搶救丈夫借的外債。她甘願自己上夜班,多辛苦些,多掙些錢,早日還清外債。
連結>>>
由本報和南農食品舉辦的“愛心年貨”暖寒門愛心行動已啟動。在春節前,本報記者和南京農業大學學子組成的愛心使者團,將走入南京50個社區的500戶困難家庭,為他們送去溫暖。同時我們還舉行愛心年貨集中發放、開設愛心年夜飯、組織中小學生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一起買新衣等活動,讓大家在體會這些家庭艱辛中,也伸出愛的雙手,伴他們平平安安過新年。
如果你所在的社區有面對困難自強不息的特困家庭;如果你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想加入到我們的愛心小市民、小記者的採訪團;如果你要認一戶“窮”親戚,請給本報讀者熱線(025)96096打來電話。(郝大偉 馬一杏 吳俊 文/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