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光”劇團作品《三個人兒兩盞燈》劇照。(資料圖片)
圖為當代傳奇劇場作品《李爾在此》劇照。(資料圖片)
“梅蘭芳留下來的《貴妃醉酒》,再多人去唱,唱得再好,我們還是覺得比不過梅蘭芳,他代表那個時代。梅蘭芳也有《黛玉葬花》《一縷麻》《木蘭從軍》,尚小雲還演了《摩登伽女》,那是傳統京劇嗎?在‘四大名旦’的時代,他們也講創新啊。”在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對記者説出這番話時,紀念創團30週年的“八戲經典嘉年華”剛在臺北落幕。
2016年歲末,記者置身“八戲經典嘉年華”首演場觀眾席,《蛻變》《李爾在此》《等待果陀》等8部作品中,莎士比亞、卡夫卡、貝克特、契科夫筆下的人物,在東方的舞臺上輪番亮相。30年間,吳興國曾多次帶它們登上世界三大戲劇節舞臺。
“往新方向去創作是擋不住的”
從1986年改編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在臺北演出創團劇《慾望城國》以來,吳興國一路探索。“我們不但拿世界經典戲劇、小説來做轉換,也借此設法把傳統的表演元素、形式在裏面活化起來。”他如此概括。
1993年《樓蘭女》(改編自古希臘悲劇《美狄亞》)問世,裏面一點京劇鑼鼓都沒有,也完全尋不到傳統唱腔的痕跡。而去年上演的創團30週年大戲《仲夏夜之夢》(改編自莎翁同名喜劇),“它是什麼形式呢?時尚傳奇音樂劇嗎?還是留給專家去説吧。”吳興國説。
“京劇幾百年下來唱念做打面面俱到,可是從來沒人有勇氣一個人演一晚上。”在獨角戲《李爾在此》(改編自莎翁悲劇《李爾王》)中,吳興國打通生旦淨末丑,一人分飾10角;《蛻變》(改編自卡夫卡《變形記》)中,他再度飾演7角,獨自完成演出。
“往新的方向去創作是擋不住的,年輕人將來一定會這麼做。”吳興國説,年輕人在唱傳統經典的時候,他們自己都沒自信,也知道自己唱不好。因為他們已經過了那個時代,他們看不到經典演出,臺灣的京劇師資也不足。
臺灣戲曲學者王安祈曾為吳興國寫過劇本。在她看來,京劇早已不是大眾文化、流行娛樂,甚至早已退居弱勢地位;它必須和各種表演藝術競爭,與當代文學、藝術相融合,以文學內涵建立現代性,才能彰顯在當代的存在價值。
“做一齣讓當代觀眾感動的戲”
臺灣的京劇資源相對有限,戲曲學院內雖設有京劇係,教學品質卻堪憂。叫得響名字的幾名演員已不再年輕,青年演員中有人才但不出眾,“花臉演員變不成孟廣祿,老生變不成于魁智”,再像大陸那樣談“名角兒”和“流派傳承”,想來似不大現實。
頂著“外來劇種”的帽子,京劇在臺灣的傳承與創新步履艱辛。除了如吳興國般“大破大立”地活用“戲曲元素”,還走出了“京劇新美學”的路子。臺灣“國光”京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説,一般觀眾對京劇有種刻板印象:我知道很經典,但我不想看。“京劇表演程式系統太精煉了,有些人就會鎖在框框裏。”
“劇團近來一直在推介‘當代京劇新美學’的概念,它強調塑造人物的個性化,向內凝視(關注人物內心和情感),實際上有很深刻的骨子老戲的展現;舞臺面貌既新穎,又不著痕跡地運用現代手法。”原大陸知名崑曲小生、後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對記者説。
張育華説,“國光”劇團剛成團時,整體氛圍還講這個框框,要原汁原味,京劇要姓“京”。“我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在哪,不要用那個框框套著。做一齣讓當代觀眾感動的戲,用傳統京劇唱念做打的手法,這是目標。把外在的東西全都剝除的時候,你還剩什麼?是演員、表演、功法。這些都有了,你怎麼做都驚艷。”
創作新編戲是延續傳統的好手段
“傳統戲多半看摺子戲,那是千錘百煉的精華所在。可是在臺灣,摺子戲賣得並不好。一般觀眾真的品不出你是什麼流派,也不知道這個摺子到底在幹嘛,他要看劇情,還要關注整個連綴的方式。這句唱詞在這個情境裏,跟人物、劇情結合起來有意義了,這個聲音才能進入他們的腦子。”張育華説。
在“國光”劇團作品中,《百年戲樓》結合舞臺劇和京劇唱段;《水袖與胭脂》熔京劇、昆劇于一爐;《王有道休妻》改編自傳統戲《禦碑亭》,著力探索女性內心世界;《三個人兒兩盞燈》更借唐代宮中女同性戀之事寫千古寂寞。
在王安祈看來,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百年戲樓》全劇採用‘舞臺劇包京劇’形式。謝幕時觀眾讚嘆,唐文華(劇中臺灣主演)何止是京劇老生,簡直像是‘北京人藝’出來的!”她説,“當你有故事要説的時候,你就説出來。沒人規定京劇必須要寫‘三三四’十字句,‘二二三’七字句——這個門檻一豎起來,京劇只能永遠演王寶釧、薛平貴、四郎探母。可是,《四郎探母》跟今天的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京劇界總在編新戲,但一般的想法總是:編一個全新故事,把京劇的唱念做打好好展現一番。而‘國光’新編京劇每一次創造都是全新探索,鏡像、記憶、意識流、蒙太奇,諸多文學筆法、文化理論與唱念做打結合,激發出許多相乘效果,可以更多元呈現人生、更深刻發掘人性。”王安祈説。
“我們有非常多的觀眾,剛開始看新編戲,後來會來看傳統戲。創作新編戲是延續傳統非常好的手段,由此把觀眾引入傳統戲劇場,理解京劇經典的真正價值。”張育華説。“國光”劇團雖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傳統戲演出卻佔七成;當代傳奇劇場也于去年成立了青年劇場,一面用傳統戲教導年輕人,一面繼續“為傳統在爆炸的多元時代開發各種可能性”。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