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崑曲藝樹在臺開枝散葉不容易(臺灣戲曲訪談錄①)

2017年02月07日 07:44: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臺灣戲曲學院演員在表演崑曲。王頌攝

  “蓬瀛曲集”清唱會現場。曲會活動自創立以來未曾間斷,如今已連辦2000多期。本報記者 張盼攝

  説起臺灣崑曲的傳承發展,你會想到什麼?身為崑曲愛好者,記者對於大陸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的經典評點再熟悉不過:“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説話間猶是上世紀90年代。一甲子分隔相望,二十載光陰流轉,臺灣崑曲曾走過怎樣的路,如今蔡氏之言是否同樣適用?

  記者在臺數月間,一路參加當地曲社(指曲友組織,曲友間聚會稱“曲會”)活動,觀看業餘劇團演出,並與曲友(指專注于崑曲清唱者)、崑曲研究者、專業演員等長談。在結束駐臺時,欣聞臺灣“中央大學”即將成立全臺首座崑曲博物館,並於今年5月開幕時舉辦崑曲藝術節。想到臺灣崑曲傳習者口中的“不絕如縷”“自求多福”,不覺慨然。在被認為“沒有任何崑曲資源”的地方,崑曲同好們篳路藍縷,使昆腔一脈如涓涓細流,在寶島綿延不息。

  崑曲傳習計劃是關鍵節點

  崑曲發源於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1949年前臺灣幾乎不見流傳。臺北“同期曲會”出現于1949年9月,開寶島曲社之先河;“蓬瀛曲集”隨後成立,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蔣復璁及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都是曲友。在“蓬瀛曲集”舉辦的年度公演中,臺灣地區前領導人嚴家淦夫婦、“中研院”院士李方桂夫婦也曾現身捧場。

  1987年臺灣解嚴,臺灣首個業餘昆劇團“水磨曲集”成立,兩岸文化交流也迎來轉機。1990年,臺灣資深曲友賈馨園發起“崑曲之旅”,前往上海欣賞崑曲演出。大家對上海昆劇團的表演“大為驚艷”,回臺便全力推動“崑曲傳習計劃”。

  如今在臺崑曲演員、現為職業京劇團“國光”演員的溫宇航對記者説:“崑曲傳習計劃非常重要,是臺灣崑曲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對崑曲在臺灣開枝散葉意義重大。”在當局經費的支援下,傳習計劃從1991年至2000年共辦了6屆,平均每屆招收上百人,以學生和中青年居多,後成為崑曲演出的基本觀眾。其後增設的“崑曲業餘劇團與師資培養小組”,培養出的學員更成為如今崑曲傳承的中堅力量。

  為何説“最好的觀眾在臺灣”

  相較于臺灣崑曲傳承的穩步前行,大陸崑曲在上世紀80年代後受流行文化衝擊處於頹勢,相關劇團面臨被裁撤、整並、企業化的命運。1992年起,在臺灣學術界主導下,上海昆劇團開啟大陸職業昆劇團來臺演出大幕。“來到臺灣後,發現這邊的藝術環境比較好,觀眾對崑曲的欣賞能力非常高。”溫宇航説,臺灣觀眾的熱情度、年輕程度、觀眾人數,當年北京的情況沒法與之相比。

  面對熱情又專業的臺灣觀眾,蔡正仁便有了開篇的感慨,並深得大陸崑曲界認同。此後大陸六大昆劇團輪番來臺演出,幾乎年年不輟。劇團也紛紛使出看家本領,“都把壓箱底的好戲拿到臺灣來演,出出是經典”。在溫宇航看來,因為看到的都是精華,當時任何地方的觀眾都不如臺灣觀眾懂行。

  隨著2001年崑曲入選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大陸對於崑曲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2004年白先勇主持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更帶動崑曲風潮,吸引眾多大陸年輕人走進劇場。“如今崑曲在大陸的盛況如同上世紀90年代的臺灣,相比之下臺灣昆劇市場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曾為“崑曲傳習計劃”學員的林宜貞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

  全臺專業崑曲演員僅1人

  大陸職業昆劇團如今有8個,臺灣在此項上數量卻是零。崑曲展演主要依靠業餘劇團的力量,或是臨時借調職業京劇演員演出崑曲,或是由曲友上臺表演。

  “全臺灣只有我一個專業崑曲演員。”溫宇航説,崑曲傳習計劃招收了一些京劇演員,但最終目標不是讓京劇演員借崑曲學習精進技藝,而是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崑曲,在臺灣成立具有專業水準的昆劇團,但這個計劃近幾年卻已基本停擺。讓民間劇團頭疼的資金問題固然在,京劇演員“不務正業”唱崑曲也難協調。而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劇種相異,唱法有別,在缺少崑曲科班的臺灣,不得已訓練借調京劇演員唱崑曲,也讓崑曲失掉了原味。“臺灣崑曲的風格就是沒風格,今天從上海昆劇團、明天從南京、蘇州請來老師,你教一齣他教一齣,風格沒法統一。”溫宇航説。

  “現在崑曲演出的數量、社會上的影響力,在臺灣逐漸下降。傳習計劃專業京劇演員那批人,年紀也慢慢變大,快不佔據舞臺中央了。青年一代的演員幾乎沒有受到很好的崑曲訓練,大陸崑曲前輩們考慮身體狀況等因素,再想過來教也越來越難。”溫宇航補充道,從整體氛圍上來説,在社會上漸漸沒有話語權了。

  問題癥結在臺灣意識形態

  林宜貞如今是臺灣大學崑曲社指導老師,她介紹道,臺灣高校崑曲社團現在僅存三四個,較之高峰期的7個少了許多,每個社團人數也比較有限。

  “臺北大稻埕戲苑經營傳統戲曲,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觀眾群,有了戲他們就會來看。賣不賣票的都有,是傳統戲曲演出的大本營。”林宜貞笑説,進場的觀眾總比預想的多一些。記者曾巧遇臺北昆劇團的公演,發現上座率約有2/3,前幾排還坐有明顯像是遊客的外國人。

  水磨曲集昆劇團負責人陳彬對記者説,因為是業餘團,有些年輕團員還要顧自己的工作。劇團演出賣不出錢,就去申請經費補助,不夠就自己貼錢。有人説,“玩票就是玩鈔票”。去文化局申請補助,對方會問你“演出效益”如何,但有些東西不能量化,又是很主觀的。溫宇航説,現在主要癥結在臺灣的意識形態,有識之士還是在不斷呼籲,爭取更多支援,但是非常無力。臺灣已經需要有第二次傳習計劃了,否則之前那些東西很難被保留。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