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民進黨中執委:兩岸步入“面對差異處理爭議”階段

2013年03月26日 10:26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隨著大陸“兩會”的結束,大陸黨政對臺工作新的人事布局也已經浮現,兩岸關係的發展也面臨歷史的新機遇。筆者以為:兩岸將從“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發展到“面對差異、處理爭議”的階段。

  總結前些年大陸對臺工作的方向,在于“擴大社會交流、對臺經濟讓利、擱置政治爭議”,的確和緩了兩岸局勢。然而,不可諱言的,一些臺灣民調也顯示:臺灣人民的“中國人認同度”,出現了愈交流、認同感愈低的現象。

  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陸方面以“中華民族主義”和“兩岸和平協商”為對臺工作主軸;而臺灣方面回應的是“自由民主價值”和“爭取國際空間”。如此的差異並非任何政黨操弄所致,也絕非粉飾太平可逃避,而是兩岸人民生命史和基本生活價值觀的落差。

  再者,隨著國際經濟局勢的演變,大陸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ECFA的讓利無以為繼,在國際市場上兩岸的貨物也轉變為競爭關係。同時,以美國為主的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議(TPP),和中國大陸及東盟主導的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將成為貿易自由化的兩大主流,臺灣對外經貿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也無法只依賴大陸市場。

  美國總統奧巴馬重返亞洲的策略,使得大陸的區域利益受到威脅,因此,軍備的提高成為必然的趨勢,“新大國關係架構”存在中美競合的高度壓力。美國也再三警告臺灣有關兩岸軍事嚴重失衡的問題,並且要求馬英九“政府”明確表態選邊站。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及:“兩岸應共同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任國臺辦主任張志軍3月22日在福建平潭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表示:“兩岸的政治議題,不應有人為設置的禁區”,顯示中國大陸亟欲將政治問題排上兩岸議程。然而,在政治議程進行之前,兩岸是否準備好“面對差異、處理爭議”呢?

  筆者認為,中國大陸有關部門,應全面了解臺灣各種意見,而不單只是偏聽一面之詞;同時,臺灣各政黨也應該理解,在國際情勢的轉變下,臺灣必須自我定位政經的戰略角色。無論是大陸官方,或者是臺灣各政黨,對于“面對差異、處理爭議”的準備工作都不是一蹴可及的,也必須拋棄成見、發揮智慧才得以尋找新出路。

  差異是粗糙的、爭議是痛苦的,但是若不面對處理,恐怕差異更大、爭議更深。筆者認為,兩岸應該先從各項學術研討會開始,納入尖銳而刺耳的不同意見,進而歸納彼此的差異點,發揮智慧共同解決,如此,才能夠創造兩岸歷史的新機遇。(特約評論員、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