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時評:美國豬肉叩關 凸顯臺灣對外經濟關係困境

2013年03月26日 09:28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在近期舉辦的臺美貿易與投資架構協議(TIFA)第7次會談中,美方再度公開要求臺灣開放豬肉市場,美國多名政要也搖旗吶喊,呼吁臺灣經貿更加“自由化”。

  “美豬叩關”已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臺當局高層紛紛表示將堅持“豬牛分離”的原則,不會效倣美牛進口,臺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更賭上自己的“烏紗帽”,宣稱若開放美豬就下臺負責。“美豬叩關”並非簡單的臺美經貿摩擦,背後深層次的症結是臺灣發展對外經貿關係面臨著島內強大保護主義的掣肘。

  眾所周知,馬英九連任後將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拓展國際經濟空間列為施政的主要任務之一,先後與新加坡、新西蘭商洽“經濟夥伴協議”,並公開提出8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目標。應該來說,馬當局這一係列施政舉措符合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通過對外簽署FTA開放島內市場、推動島內經貿自由化對臺灣這個外向性極強的經濟體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推動經濟自由化可謂“帶刺的玫瑰”,雖然可從中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也勢將面臨著部分弱勢產業、群體受到衝擊的嚴峻挑戰。特別是農業長期以來是各國和地區商洽FTA的主要阻力,臺灣自然也不例外。

  由于臺灣當局長期通過制定較高的農產品關稅稅率等來保護農業,使島內農產品價格偏高、競爭力不強。但從臺灣實際情況看,2002年臺灣以“發達經濟體”身份加入WTO後,工業產品關稅稅率已經很低,唯有農業市場開放不足,自然成為美國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眼中的“香餑餑”,因而開放島內農產品市場始終成為美國的強烈訴求。

  未來,臺灣發展與其他貿易夥伴經濟關係無疑將陷入“兩難困境”:不開放將引發貿易摩擦,無法順利與其他經濟夥伴發展經濟關係,更遑論與其簽署FTA或加入自由化程度頗高的TPP;開放則將引起島內相關利益團體的強烈反彈,民進黨很可能借機大做文章,攻擊馬當局的施政,此前馬當局開放美牛進口就已在島內引起多場“美牛風暴”。

  從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及馬當局施政看,開放與否將直接決定于外部經濟環境帶來的壓力及島內施政狀況。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特別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取得實質成果,馬當局將面臨更強烈的經濟邊緣化壓力,開放的動力也將強大。若馬當局施政困境短期內難以扭轉,開放步伐將更加審慎。

  筆者認為,馬當局與其如履薄冰地發展與其他貿易夥伴經濟關係,倒不如一門心思地加快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畢竟大陸出于“兩岸一家人”的考慮會充分照顧島內弱勢群體,ECFA商簽進程中不要求臺灣開放農產品市場、單方面開放大陸農產品市場就是很好的佐證。臺灣方面唯有加快推動ECFA後續談判,才能減少島內農業等群體反彈,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望銘)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