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兩會特稿:從經濟體制改革看五年發展之路

時間:2008-02-16 08:1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2月15日電(記者 劉錚、王宇、馮曉芳)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過去五年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攻堅克難,在農村稅費、國有企業、涉外經濟體制、資本市場、銀行業等一系列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皇糧國稅” 農民輕裝上陣建設新農村

  “原來種糧是種得多虧得多,現在種糧不但不交農業稅,國家還給補貼呢!”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角湖村村民李開明説:“種一畝水稻原來虧37元,現在穩賺180元。”

  農村是中國改革的發源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財力不斷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成為深化改革的新趨向。

  農民稅費負擔長期較重。農村稅費改革從2003年部署推進,到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退出歷史舞臺,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250多億元,每人平均減負140元。此外,農民獲得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逐年增加。

  稅費改革只是新一輪農村改革的第一步。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當前,農村改革已轉入以鄉鎮機構改革等為重點的綜合改革階段。

  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稅制改革力促企業發展與競爭 中央企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國企從改革之初就是熱點和難點。過去五年裏,國企改革向“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邁進,少而精的中央企業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企業所得稅改革、增值稅轉型試點擴大,促進了企業發展與競爭。

  各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突破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出資人不到位等體制性障礙。五年來,中央企業數量從196戶下降到150戶,資産總額翻番,創造了20%至25%的國家財政收入。16家央企躋身世界500強。

  飄紅業績背後,是觸及央企靈魂深處的改革。國企股份制改革不僅提供了充足的發展資金,而且其內部治理受到監督,現代企業制度逐漸建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今後要通過加大重組力度,使央企減少至80家至100家,形成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企業科學發展、公平競爭的環境進一步優化。新企業所得稅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內外資企業站在公平的競爭起跑線上。企業新技術新産品研發費用,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徵企業所得稅。

  增值稅轉型試點從東北老工業基地擴大到中部六省老工業城市。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李林軍指出,增值稅轉型對老工業基地振興,特別對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資源型城市轉型,以及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提升全面開放水準 中國與世界實現共贏

  中鋁收購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股份,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中資商業銀行對境外投資者實現由“引資”向“引智”轉變……過去五年裏,對外開放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均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加入世貿組織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力推進,有力地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水準。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指出,中國政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實現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共贏。

  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初步形成。2004年中國修訂對外貿易法,取消了實行50年的外貿權審批制。利用外資不再強調“多多益善”,而是注重提高品質和水準。最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嚴格限制低水準、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進入。從過去單純鼓勵出口,轉向增強中國企業競爭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五年翻了兩番,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年均增長60%。

  五年來,中國進出口總額從8500億美元增加到2.17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説,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資本市場發生轉折性變化

  過去五年裏,中國股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市值和投資者數量均呈飛速發展態勢。中國股市基礎不斷夯實,面目為之一新。

  中國股市設立之初,上市公司僅約三分之一股份可上市流通。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指出,這是股市多年低迷“最根本的原因”。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破題。面對市場的懷疑與震蕩,黨中央、國務院以“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試點先行、分步推進,使這場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最大的制度變革在2007年基本收尾,為股市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國股市籌資功能不斷增強。2006年5月,恢復暫停了一年多的新股發行,一批超大型藍籌公司成功上市。

  2002年底,中國股市市值3.83萬億元,位列亞洲第四新興市場;2007年底,市值超過32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一新興市場。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正呈現經濟‘晴雨錶’的作用。”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但他同時強調,中國資本市場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自我調節機制沒有完全形成,需要在改革和發展中逐步完善。

  銀行業脫胎換骨 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是金融業的主體。五年間,中國銀行業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轉變,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大銀行最新排名中,中資商業銀行首次進入前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匯率彈性逐步增強。

  在經濟轉型中,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突出。2001年,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約四分之一,國際機構紛紛降低中國商業銀行信用級別。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2003年底,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改啟動,並獲國家450億美元注資,輿論認為“這是一次破釜沉舟的大膽試驗”。此後,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改相繼啟動。

  在經歷了財務重組、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內功修煉”後,交行、建行、中行、工行相繼上市。目前中國大型銀行資産回報率平均已升至0.7%以上(國際大型銀行一般在1%),而五年前只有約0.2%。

  當今世界,金融日益全球化,人民幣匯率成為國際焦點問題之一。中國堅持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2005年7月啟動匯率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此後,央行又擴大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交易價浮動幅度。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超過13%,人民幣匯率在穩健原則下漸顯市場供求推力。

  在經濟領域改革奮力推進的同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國務院部門取消和調整了1992項行政審批項目。政府資訊公開條例出臺,對建設公開、透明的政府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經歷了30年的實踐,當前經濟改革已步入“深水區”,面臨的主要是利益關係較為複雜、矛盾較為集中的一些領域和行業,如壟斷行業、收入分配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司長孔涇源透露,今後的改革重在完善、建立和促進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