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閩:警惕臺海衝突中的“日本陰謀”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的第13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以“變動中的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為主題,中評智庫執行董事周建閩參加研討會並發言,他表示,未來在東亞安全格局中應特別注意日本因素,日本試圖成為東亞乃至亞太地區主導國家的戰略意圖,是未來20年內東亞安全最大的隱患。而在臺海事務方面,日本想將臺灣和美國推上第一線,自己脫身事外,然後伺機尋找可乘之機下手,臺灣人的犧牲和臺灣成為戰場的後果從來不在其考慮的范圍內。周建閩強調,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中,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人的這種陰謀。
發言伊始,周建閩表示,隨著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以及伴隨“一帶一路”的推進,未來中國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越來越成為真正的主導者。周建閩認為,東亞安全格局受地緣政治左右,中國以地緣經濟為主導,其主旨是雙方交易往來、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無疑符合東亞和亞太地區國家的要求與利益。
周建閩指出,東亞地區在朝鮮半島、臺灣海峽方面卻存在著兩個巨大的“火藥筒”;東海、南海方面亦潛藏著主權衝突的隱患,處理不好就可能爆發,造成重大安全危機。
日本插手臺海無任何勝算
周建閩重點強調這其中日本的因素應該特別關注,由于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渲染,安倍內閣任期內已經基本完成其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布局,其戰略目標很清晰,就是專門針對中國。試圖在美日安保條約的支持下,以中國為對手,利用美國的戰略收縮期,從而實現成為東亞乃至亞太地區主導國家的戰略意圖,周建閩認為這是未來20年內東亞安全最大的隱患。
周建閩分析道,首先臺海方面,日本的策略是暗中使力,明面上決不輕易出手,通過其政治代理人在島內推行“親日抗中”的策略,企圖使臺灣社會逐漸“日本化”,以牽制和遏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統一。周建閩認為日本也很清楚,“臺獨”勢力一旦越過紅線,中國大陸必然出手,而在臺海衝突中,日本即使直接插手也無任何勝算。
周建閩表示,日本的“如意算盤”是將臺灣和美國推上第一線,自己脫身事外,然後伺機尋找可乘之機下手,臺灣人的犧牲和臺灣成為戰場的後果從來不在其考慮的范圍內。周建閩強調,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中,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人的這種陰謀。
周建閩認為,目前由于美國對臺灣問題看得很緊,美國不希望因為臺海發生軍事衝突而把自己牽扯進去,因此日本的陰謀還沒有實施的條件,但不排除未來在其各方面時機條件成熟時,或政治上有迫切需要時,有可能引誘“臺獨”勢力發難,形成大陸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的條件,致使兩岸兵戎相見,和平統一發生逆轉,給兩岸和亞太安全格局帶來巨大的畸變。
臺灣戰略錯判陷困境
周建閩表示,目前臺灣當局的戰略選擇是“親美日、抗大陸”,使臺灣深陷戰略困境之中。蔡英文當局雖然口稱“維持現狀”,但其行為上做的是另一套。蔡英文當局受到美日右翼勢力的鼓動,以冷戰思維看待兩岸關係,誤以為只要與大陸敵對,就能得到美日的強力支持,借此打開國際困境,以便“從世界走向北京”,這是根本性的重大錯判。
其次,周建閩指出,蔡英文錯判了美日對她的支持程度,以為和美國候任總統通上電話就可以依賴美日同盟的庇護了,殊不知美國或是日本從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臺灣在美日的眼中,只是一個“棋子”。蔡在對內政策也出現重大失誤,在發展優先還是分配優先的選擇上,即先做大蛋糕還是先分配蛋糕的問題上,蔡當局選擇了後者,本以為可以滿足民粹要求,不料卻導致矛盾集中爆發,社會高度不滿,民調大幅度下滑。周建特別提到一點,臺灣的經濟存在很大的水分,從臺灣勞工階層的薪資水平長期停滯不前便可以看出。
“和平統一的3.0版”——兩岸融合發展
談及習近平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核心的對臺思想體係,周建閩稱之為“和平統一的3.0版”,是繼大陸在70年代末和平統一初創期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1.0版;到新世紀初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的2.0版之後,又一次重大的統一理論的突破與創新,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周建閩理解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論述,一是以我為主,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和實現祖國統一的主動權。二是以發展的眼光和思路促進統一,這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動力;三是以融合性思維為思想基礎,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依歸,以求同化異,促進兩岸融合、在融合中實現統一為方向和目標。
周建閩認為,臺灣的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民主化、多元化、本土化和主體意識的高漲,使既往通過簡單的兩岸執政黨談判、實行和平統一的模式已經難以實行。選舉時代一切以民意為主。周建閩表示,如何爭取民意,成為和平統一的最大問題。
因此,在這種復雜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下,要為突破兩岸關係發展的瓶頸,“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為增進兩岸民眾情感與福祉的路徑,彌補了過去兩岸之間單純談經貿交流合作的利益交換模式,明確了兩岸和平發展的統一指向,周建閩認為,馬當局、蔡當局時期都說“和平發展”,但卻不說和平發展的最終指向何方,“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破除了以往臺灣當局對和平發展的歧義式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