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人類靈魂投向宇宙的一次眺望,只要人渴求美的心靈一日不曾喪失,對詩歌的傳播、詩意的追尋便將永久地持續下去。隨著微信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漸趨炙手可熱,詩歌傳播亦開始於微信平臺上開疆辟土,“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公眾賬號脫穎而出。轉眼間,“為你讀詩”已經有了50萬左右的讀者和粉絲,微信平臺搖身一變成了向讀者遞送詩意的使者。
詩歌傳播有了新渠道
“希冀以讀詩的方式,為現代社會中奔忙的人們,探尋一片可以讓靈魂棲息的詩意”,這是“為你讀詩”辦號的宗旨,同時也是這一類詩歌公眾賬號的最高目的,它們均致力於通過微信平臺為讀者推介詩歌,引領人們“回歸柔軟與真摯的詩意生活方式”。
“為你讀詩”是由尚客私享家發起的詩歌藝術活動,並邀請“高大上”的各界翹楚作為平臺的讀詩者,而“讀首詩再睡覺”背後則是一群“小文藝”“小清新”的年輕詩歌愛好者在負責維護賬號的運作,一方推送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詩,一方則嘗試挖掘當代中外較為小眾的優秀詩歌。不同於其他移動互聯及微信公共賬號,“為你讀詩”與“讀首詩再睡覺”利用的並非人們上下班的碎片時間,而是在每晚10點準時向讀者遞來詩意的邀約。每當靜謐的夜中10點鐘敲響,讀者便能從白日的喧囂中沉寂下來,在精神的放鬆與超脫中,享受詩美的盛宴。
相較于傳統的詩歌閱讀方式所帶來的審美體驗,微信平臺一齣手,便具有了傳播詩歌的天然優勢。突破了紙媒傳播詩歌的單調,微信作為傳播平臺,方式多樣且是綜合性的,可以將文字、音頻、圖像、視頻整合在一篇文件裏推送。讀者在通過“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的平臺欣賞詩歌時,既能在與詩歌內容相得益彰的圖片中直觀地體會詩歌所傳達的意境,又能在讀詩者配合背景音樂的中外文朗讀中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美絕倫。“讀首詩再睡覺”同時還別具特色地推出了更為貼近大眾的詩評與詩歌感受,試圖營造讀者的親切感。詩人周瓚認為,這種綜合性的閱讀形式是朝向深閱讀的,“詩歌對語言的要求非常高,詩歌語言所蘊含的人類經驗和想像能力超過了其他文類。融合各種元素的閱讀方式能加深人們對詩歌語言以及對我們使用的漢語的理解,更能刺激我們的文化想像。”讀詩平臺的建立,在快餐化、淺閱讀的大勢之下,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新媒體也能做深閱讀、慢閱讀的可能。
除此之外,微信朋友圈所構建的內部交流形式及微信所依託的移動網際網路的移動性、互動性、即時性均使得微信平臺在詩歌層面更具傳播優勢。
最大的貢獻是有聲傳播
詩與歌自有數不盡的情緣,誦詩、讀詩中自含道不明的韻味。回溯古時,也曾有曼妙女子,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論及當今,誰人兒時記憶中又沒有教室中朗誦詩歌時的咿咿呀呀?周瓚認為,詩的有聲傳播正是微信傳詩最具突破性的方式。
現代詩的有聲傳播並沒有在當下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近年有央視的新年新詩晚會一類的節目,但基本上與上世紀80年代的抒情詩朗誦傳統有關。周瓚指出,“抒情詩朗誦雖然也是新詩的有聲傳播,但是形式比較單調,而且形成了令人不快的風格——朗誦腔。朗誦腔其實是基於對詩歌理解的表淺、簡化,甚至曲解而形成的。我們討厭朗誦腔,這造成了時下人們對詩歌有聲傳播的疏離。”
“新詩本身的發展已經非常多樣,有各種不同的風格,一首詩的內部也有相當複雜的情緒,必須有更加豐富的有聲傳達。”周瓚説道。微信平臺帶來了有聲傳播的詩歌接受形式的回歸,有聲傳播成為了最能刺激讀者對詩歌産生興趣的重要形式。公眾賬號的讀詩者們在進入作品之後,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通過聲音及情感傳遞出來,而讀者則通過朗讀者對詩歌的不同演繹,感受詩歌中和諧的韻律、強烈的情感、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進入其所塑造的詩歌畫面中去理解詩歌、欣賞詩歌,從而激發自己的審美情感和想像。不少網友與讀者反映,正是因為能在詩歌朗讀與背景音樂中獲得極為享受的精神愉悅,才使得遠離自己世界許久的詩歌又重新回歸了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新詩的有聲傳播也能激發詩人寫作方式和詩歌觀念的更新。眾所週知,中國古典詩歌有其獨特的格律形式,是可以入樂的,或配以音樂,或其自身即形成了吟誦的聲腔。新詩在創制之初,就在理論批評領域遭遇過格律問題。而有聲傳播的流行,或許正能使“格律”重新成為當代詩人和批評家談論詩歌理想形式或內在聲律的重要角度。周瓚認為。
提升文化素養是根本
無獨有偶,不少傳統的詩歌期刊也註冊了自己的微信公共號,比如《詩刊》 、《詩歌月刊》等,並且當代獨具活力的民間詩歌群體也已經開始轉戰微信,比如《翼女性出版》、《詩歌週刊》、《詩歌報》等,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諸如此類的詩歌公眾賬號會越來越多,而這些與寫作現場相關的詩歌微信公眾號對詩歌發展的作用將難以估量。“相較於以詩歌傳播為主的‘為你讀詩’等,我更看好那些獨立的民間詩歌群體,他們的微信公共號更具創造的活力。民間詩歌群體的主體是寫作著的詩人們,他們對詩歌寫作和推廣有更新鮮也更多樣的嘗試。微信現在已經成了當代詩的發生場,新詩作、新的詩歌主張、詩歌交流都發生在微信裏了。”周瓚如是説。
周瓚表示,詩歌在微信平臺上的傳播和生産應該放到更大的範疇——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之中來探討,詩歌的普及和擴大詩歌受眾也需要多方面的媒體支援。目前,傳統媒介還處在激烈的轉型過程之中。可以預見的是,人們將更多地依賴移動傳播媒介進行交流,互動。屆時,讀者將更多地借助平板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進行詩歌和文學閱讀,詩歌批評、互動交流也將直接發生在網路上。“然而,詩歌繁榮與否,也許並不直接取決於新媒體技術,只有一個社會整體發展到有對文化提高的希求時,詩歌文化才可能得到普及。這有賴於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有賴於人對詩,即精神食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