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肯去觀音》排片遇冷説起

時間:2013-08-01 09:32   來源:光明日報

  歷史題材影片《不肯去觀音》7月26日上映以來,票房慘澹。究其原因,排片不佳及場次過低是主要原因,多數影院未在黃金時段提供場次,更有不少影院在上映兩天后便將該電影草草下線。

  影院要賺錢,不可能上映不賺錢的片子。對於排片少,大家首先會猜想觀眾不喜歡。然而通過了解,《不肯去觀音》的觀眾緣其實不錯。影片以唐朝時期日本僧人慧萼赴大唐求請觀音的傳説為背景,畫面唯美,情節生動,影院上座率普遍達到八成以上,北京紫光電影院、上海萬達影城等甚至出現了座無虛席的情景,不少觀眾還呼籲影院增加排片。

  電影圈有一句話,叫得排片者得票房。對一部電影來説,排片率特別是首日排片率會直接影響和決定該片的總票房。《西遊降魔篇》為40%,《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35%,《中國合夥人》為36%,《小時代》則以45.01%打破了中國影史的紀錄,部分院線甚至100%排映該片——統計今年上半年票房大鱷的首日排片比例,更加印證了這個觀點。説得誇張點,有些電影不用看口碑,只要上映當天的排片率高,就有了票房保障。

  一部電影的前期排片主要根據投資規模、演出陣容以及宣傳聲勢、話題性等因素決定。除此以外,能夠掌握排片大權的,就是院線及其旗下的影院。所以現在的電影為了獲得高排片率,也開始了“拼爹”時代——片方要麼在投資階段就將擁有院線的電影資本拉進來,以求在排片博弈中對院線有足夠話語權;要麼自身財大氣粗,可以動用各種資源,做足前期宣傳,製造各種話題。然而,能夠滿足這種條件的影片畢竟是少數,幾部電影佔據排片表前列的背後,是大量影片的影院一日遊,其中不乏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優秀之作。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觀眾在選擇電影,還是影院替觀眾選擇電影?“替觀眾選電影”不僅剝奪了觀眾的選擇權,也擠佔了影片的放映空間,會扼殺電影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影院排片取代題材內容、藝術水準、價值取向、觀眾反響等因素,成為決定市場的主要因素;觀眾陷入“被選擇”甚至“無從選擇”的尷尬境地——電影市場的這種不成熟給業界敲響了警鐘。影院選片往往會以經驗判斷,但這种經驗有時會有滯後性,並不十分科學,從而引發觀眾、院線、片方三者之間的矛盾,産生很多怪現象:《模特魅影》為吸引眼球大打“內衣模特”賣點,幾個主演大秀性感;《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憑藉話題行銷,越挨罵越火;《不肯去觀音》這類宣揚正能量的影片,卻因缺乏話題性排片遇冷。

  院方排片,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如果電影業界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和精力宣傳造勢,那麼用於打磨影片思想藝術品質的資金和精力就會減少。一旦只重宣發、品質不高之作充斥銀幕,好片因市場“不選擇”越來越少,電影市場的發展就會受到不良影響。中國電影院不能只是商業影片的天下,如何更多地照顧那些強調獨特定位、精良製作,在宣發過程中不使用“博出位”手段的電影,令其在市場中有一席之地,有待業界努力。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